以极致追求让老建筑重现光彩

2022-10-10 14:3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唐烨  

  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汉口路的合围街坊,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大楼——原工部局大楼静静地矗立着。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大楼的正门已露出修缮后的历史真容,但周边的建筑部分还被挡板围合着。到明年年底,原工部局大楼项目将完成保护性修缮与更新。届时,上海将向市民再开放一座标志性的历史老建筑。

  大楼内有几间小办公室,正是大楼修缮更新工程的建设团队——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点。十几人组成的公司团队,已在项目现场工作八年多,经历了房屋征收、产权归集、土地办理、设计方案、保护性修缮等环节,过程艰辛且复杂,但他们始终坚守,用“最严苛”的态度对待项目中的每一个细节,只为这座饱经风霜的老大楼能早日重现光彩。

  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原工部局大楼建于1914年,竣工于1922年,曾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1949年上海解放后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1989年,大楼被列为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并由上海地产集团下属世博土控公司和区属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成立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以原工部局大楼为核心建筑的“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的具体实施。

  2015年,160街坊项目正式启动,2020年全面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涉及房屋征收、产权归集、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审批等环节,很多工作当时并没有先例可循。”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亦锋回忆:如,当时地块内既有居民又有单位,征收过程比较复杂;由于大楼属于优秀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更新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需要经国家文物局等部委的批复认可……在多方支持下,项目团队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

  严谨排摸收获意外发现

  确定规划设计方案是前期准备中的“重中之重”。建筑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国际征集后,反复优化调整了近30版才确定。

  为摸清历史原貌,项目团队从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中调取历史图纸,还不远万里到英国皇家档案馆调取资料。“几乎翻遍了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排摸,项目团队有了“意外”发现:工部局大楼原初的设计是围合型平面,由于西南角的公共租界巡捕房直至1936年才拆除,公共租界工部局一直未能完成大楼整街坊合围的初始设计,成为一大遗憾。

  正是基于前期严谨的资料排摸,最终的设计方案提出:保护性综合改造将对大楼西南角长期空缺的部分进行弥补,以实现整个街坊历史性的合围。“未来,项目合围建筑庭院内将提供约3000平方米公共开放空间,市民游客可以走进大楼的公共空间参观、休憩。此外,按照70%高端总部办公、20%文化和公共空间、10%特色配套商业的业态定位,项目将打造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经典新街区。”

  极致追求每一个细节

  为实现老建筑修旧如故的效果,需要在施工之前对原有构件进行色彩、材料、工艺、质地、年代等的考证研究,按照“一件一策”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工序、工具、材料,逐件修复。单一扇门的修复,从脱漆、打磨到重新校色、上漆,全程就需要7道大工序。修缮过程中,项目团队用最“严苛”的态度来追求每一个细节。

  在楼内主通道的地面马赛克样板制作中,由于工艺不同,头几次做出来的样品,项目团队都觉得不满意。于是,他们重新联系了厂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坚。技术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调试,拿出了最接近原马赛克质感的一套样板。可团队成员现场比对后觉得,在颜色上还略有偏差。于是,又历时一个月,经过十余版的失败后,技术人员调出了最接近历史原物的6个样板颜色。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出精品、树标杆。”朱亦锋这样总结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项目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他常常鼓励项目团队成员:能够做160街坊这样的项目,是可遇不可求的荣幸,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