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椠生辉宋刻本
2023-7-7 10:21 来源:东方网 作者:管苏清
小暑前后的上海,闷热难当。我跑了3次上海博物馆,专看《玉楮流芳》宋元古籍展,书虫被勾起老长老长的。这个大展8月13日结束,未观之友,千万别错过千载难逢的时机呵。纵观文字长河,蔚为壮观,尤其当人类发明印刷术,历史便改变了模样。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思想智慧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籍善本中,宋刻本无疑是皇冠上的钻石。我国内地所藏的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宋刻本十分稀少,只集中在少数几家大型图书馆。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500余部,北京大学图书馆150余部,上海图书馆200余部。据统计,今天在整个中国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
(此为自己收藏的明代古籍装裱画)
以前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从大英图书馆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刻本《金刚经》的雕刻技术来看,印刷术已相当成熟。那么,既然唐代民间已有雕版印书,五代又有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刻本,为什么雕版印刷这样一个有利于传播文献的手段在唐五代不能被普遍采用?原因可能很多,其中与人们习惯于阅读写本或许不无关系,因为写本洋溢着书法艺术气息,它的美感使人油然产生愉悦的阅读心情。而初始接触雕版印刷品,会有滞涩呆板、索然无味的感觉。还有主要是时代局限,对文化传承方式认知不足及其它技术限制,加上刻雕版程序复杂,极耗工时,唐人从内心有些排斥。翻开历史,可见宋元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中国古籍发展史上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造纸术成熟了,制墨术步入转型发展期,印刷术更是臻于至善。现在看宋版书之美,主要在于字体、版式。宋代推广雕版印刷,首先就是追求唯美,让人爱不释手,一本书兼具了实用性和观赏性。书法是一朵奇葩,我国的书法艺术历经汉代、南北朝及唐代三个高潮之后,到了宋代已极为繁荣。从留存的北宋、南宋古籍名品看,几乎都出自擅长书法的名流之手,且书体风格不一,欧、虞、颜、柳、褚等争奇斗妍、富于变化,加上雕印讲究,纸墨精良,刻工精细,实在就是一件艺术品。宋代刻印的古籍多用皮纸或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堪称精致,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文字的分布极为考究,板框的高广与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设计要求的字体大小及每行字数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页七八行,每行约十五六字以内;小字本每半页十三四行,每行约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传最多的是每半页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
(此为自己收藏的古籍装裱画)
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毛晋,其家藏图书达89000多册。他为搜寻宋刻本,在其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示。民国朱文钧为收藏宋拓本《醴泉铭》,变卖掉家藏明代沈周的《吴江图》和文征明的《云山图》,才凑够款额4000块大洋购之。目前,重要的宋刻本基本上都收藏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极少遗失民间。这也使得拍卖场上一旦出现宋刻本,必然争夺激烈。2011年春拍,南宋麻沙镇南刘仕隆宅刻本《钜宋广韵》五卷,估价1300万元,成交价则达到3335万元。此书为宋版孤本,全书字体细劲,结体谨严,笔画顿挫感明显,有宋徽宗瘦金体遗意。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即使人们关注、研究宋刻本已经很多年,部分宋刻本的面目至今仍然若明若暗,仍然魅力无穷,令人痴迷。宋代刻书内容丰富,主要是在儒家经典的刊刻方面成果显著。北宋太宗真宗年间,官府连续编纂了《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册府元龟》1000卷4部大书。而这4部书在宋代的刊刻,也成为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对书的校勘极为重视,皇帝会亲自过问,聘请专家把关。为了保证刻书质量,官方还采取若干措施,如规定刻板前需要进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复勘官复校,再送主判管阁官三校,这样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对版样还要再校对。此外,还要在卷末刊载经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责任。此外宋代民间刻书也非常活跃。主要包括私人刻书、书坊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刻书等。佛教寺院主要以刊刻藏经以及佛经单行本为主。私人刻书大多以发扬学术传播文化为目的。由于富有财力,非为牟利,所以不惜工本,达到较高的刻印水平。主要刊刻自己或祖辈著作,也有经典著作以及宋及以前的各家文集等等。至于书坊刻书主要为南宋时期,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区,所刻书籍内容庞杂,上至经典,下至笔记、杂记、医卜、日历均有刊刻。但由于书坊刻书以售卖获利为目的,所以在内容上侧重科举应试书籍,民间日常用书及诗文集等需求量大的书籍。因其成本低,价格便宜,对于文化传播普及,发挥了重大作用。
读读古籍,生活会很有趣,忙得不亦乐乎,痛恨自己读书太少。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读书,也许对生活没有短期的、直接的影响。但是我相信,一秒就看清事物本质的人和究其一辈子看不清生活的人,一定是有差异的。如果有一天与你共鸣的都是古今中外那些最智慧、最深刻、最博学的大脑,你这人大概率不会差,你的精神世界一定与众不同,就像宋刻本多美啊!
(此为自己收藏的古籍装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