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难以言状的疼痛

2023-5-30 09:25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善金  

  近日,58岁的刘阿姨因胸腰背部疼痛反复发作来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就诊。据刘阿姨描述,胸腰背部疼痛的症状已经有几年了,最近两个月疼痛不仅加剧而且还出现了双下肢的酸痛不适,尤其晚上更是痛的睡不好觉,这让她很是焦虑和不安。为了查明病因,刘阿姨奔走于医院的多个科室,甚至还因此诊断为焦虑症。

  王善金主任对刘阿姨进行了详细的问诊和查体,并把她带来的各种影像学检查一一的详细查看。最终,王主任推测可能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便建议患者完善骨密度检查。刘阿姨一脸疑惑的问到,“骨密度是个什么检查?我才50多岁会有骨质疏松吗?”,王主任为刘阿姨详细的科普了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后,刘阿姨仍然是将信将疑的去做了检查。

  1个小时后,刘阿姨带着她的检查结果再次返回了诊室,报告上“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印证了之前的判断,骨密度报告提示刘阿姨腰部及髋部的骨密度T值已低至-5.0,远低于诊断标准的-2.5。经过详细的评估和健康宣教,王主任为其制定了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在接受治疗1个月后,再次来到诊室的刘阿姨一解愁容,说自己疼痛症状已明显改善,感觉自己身上又充满了活力。

  刘阿姨的症状在临床上称为骨质疏松性疼痛,是骨质疏松后骨量流失、骨折发生导致的。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的最常见退变性骨病,但因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多老年朋友认为人老了腰腿疼难以避免,所以多数人直到发生了骨折以后才最终确诊。因此,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默的杀手”,而反复出现的腰背部及下肢疼痛则是诊断的重要线索,所以不容忽视。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和了解骨质疏松性疼痛,并为大家献上防治的“法宝”。

  骨质疏松性疼痛的发病率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89%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腰背痛的症状,其中45%的病人描述疼痛为“严重的”、“痛苦的”或“折磨的”,疼痛持续 5 年以上的病人比例高达 43%。但目前对骨质疏松性疼痛的识别还缺少足够的重视,患者常被诊断为腰肌劳损、筋膜炎、关节炎和椎间盘突出等其他退变性疾病。

  骨质疏松性疼痛的患病特点

  ①渐进性加重。骨质疏松症早期骨的流失速度是缓慢的,所以疼痛症状也较轻微,很多老年朋友多认为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而忍痛不治。但随着骨量流失速度加剧,症状也随之演变为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出现椎体或髋部骨折后还可出现剧烈疼痛;

  ②弥散不固定。疼痛没有固定痛点,多表现为以脊柱为中轴的向两边对称性放射的胸腰背部疼痛,有时还会有臀部、髋部及肩关节的疼痛,偶有患者出现顽固性的足跟痛。疼痛可以某一个部位的为主,较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疼痛,症状多在劳累负重、久站久坐后加重。患者通常无关节红肿、积液,四肢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均正常;

  ③昼轻夜重。疼痛多在夜间休息时、翻身时加重,常常影响睡眠,晨起起床活动后可稍减轻;

  ④伴发症状多且复杂。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肌肉的酸胀疼痛以及骨组织的钝痛和深部疼痛,还可伴发肌肉痉挛、抽搐、肢体麻木和乏力等症状。50岁左右的女性常因存在较多的主诉而被诊断为焦虑症或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自身深受“难以言状的疼痛”所困扰,但很难得到家人甚至医生的理解。

  骨质疏松性疼痛病因

  ①骨质疏松患者破骨细胞活跃导致骨吸收增加和骨骼细微结构破坏,同时代谢产物会刺激痛觉神经引起疼痛,这一情况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患者,以夜间痛为主要表现;

  ②躯体变形、身高变矮或弯腰驼背所致的肌肉、韧带受力异常,腰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以腰背肌肉酸痛和痉挛为主要表现;

  ③机械外力因素导致的微小骨折和微血管破裂,在骨组织密闭空间内形成瘀血使得骨内压增高、神经营养障碍引发疼痛,以劳累、负重后疼痛为主要表现;

  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所导致的腰背部疼痛。部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表现为剧烈疼痛;大部分椎体压缩性骨折没有明显症状,伴随着压缩程度的加剧或者出现椎体骨坏死,骨折导致椎管内神经的压迫,以及直接的机械性损伤导致神经异位出芽、神经瘤的形成,常表现为慢性胸腰背部疼痛。

  骨质疏松性疼痛治疗方案

  骨质疏松性疼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其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及椎体骨折的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是在全程、规范、综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营养素的补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镇痛治疗以达到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降低骨折及反复骨折风险的目的。

  ①镇痛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是治疗肌肉骨骼疼痛最常用药物。短期内NSAIDs可作为首选药物,但长期使用要注意消化道出血,肝、肾功损害等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作为强效镇痛剂,是中重度疼痛控制的首选药物。但要注意阿片类药物的眩晕、镇静等中枢不良反应会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②抗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缓解疼痛的关键。除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外,还常用到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两类抗骨质疏松药物。骨吸收抑制药物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RANKL抑制剂等,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骨细胞的功能,减少骨丢失,维持骨的“收支平衡”。降钙素具有强有力的抗溶骨作用和显著的镇痛作用,能迅速减轻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疼痛。特立帕肽是目前唯一确认可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可直接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并增加钙吸收、减少钙排泄、增加成骨,有效缓解中重度疼痛。

  ③椎体骨折的微创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两种术式都是在局麻状态、影像学引导下,通过经皮放置套管注射骨水泥进入椎体,以达到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利用骨水泥的聚合热效应使神经失活,进而实现治疗腰背部疼痛,恢复患者活动能力的效果。

  ④其他治疗:热敷、按摩和电磁热等物理疗法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松解挛缩肌肉等机制达到止痛效果。此外,阳光下户外运动不仅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改善骨密度、逆转肌肉减少,还能降低患者跌倒和骨折的发病风险。

  (作者系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 王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