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能否既当“店小二”,还成“合伙人”

2025-2-10 09:2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林子璐 吴丹璐   选稿:潘子慧

  “除了‘店小二’,街镇能不能也当一回‘合伙人’?”

  去年9月,上海十个街道的营商环境座谈会上,一名基层干部曾这样大胆提问。

  优化营商环境,基层街镇往往承担着“店小二”式角色,在企业和上级职能部门间沟通连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方案迭代至今已颁布1101项任务举措,企业更渴望熟悉理解运用掌握政策、为企业精准匹配政策、为发展瓶颈提供解决方案的专业服务。希望基层不仅是传声型的“店小二”,更是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合伙人”。

  上海新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中,对此有了进一步回应:上海首次将“夯实营商基层基础”作为单独任务板块列出,意在创建区域特色营商环境、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

  中小微企业量大而面广,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上海300多万市场经营主体中,90%以上在街镇。关照到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小企业,必须要依靠基层街镇。

  当“颗粒度”细化到街镇,要操心的都是最实际、最具体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基层街镇在营商环境建设层面面临任务重、权力小的尴尬。一方面,街镇处于行政层次体系的末端,多执行上级的政策指令,话语权弱,在财政上也无太多自主权;另一方面,街镇却具体承担着层层分包的监管与服务的职责,还要直面企业诉求,肩负着创建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的职能。

  这意味着如果真的要将基层街镇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单元,不仅要基层自身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理顺协调和协作机制,无论是自上而下的监察监管任务分包,还是自下而上的街镇特色营商环境试点探索,都需要更多的空间和尝试。

  譬如说,有街道负责人曾提到,他们“自下而上”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会遭遇“自上而下”的刚性规划等制约。还有街道负责人直言,一些基层干部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规律性的招商办法,而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街镇管理部门又力所不能及,基层很多时候只能扮演传声筒的角色,企业需求与政府服务间无法通畅运转起来。

  为基层赋能,一大关键在于要让基层的权责相适应。既要关照基层的有所作为,也要适度给基层街镇松绑,让当地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因地制宜,个案个议。不能把压力给到基层,却没有给到与之相适应的自主性空间。

  进一步来讲,这其实是需要一种更灵活、更有创新性的体制机制的空间,去充分释放基层的潜力。

  比如说,这次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中具体提到的,要发展“一街一品”等特色街区、探索活力街区、优化派单机制,都导向了激发街镇活力的落地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少一些刚性的手势指令,多给基层自主探索、和企业协同共进的空间,多进行上下协调、及时给予政策资金的便利服务包,充分关系到基层街镇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将企业的需求落地,从而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夯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

  毋庸置疑,对于基层街镇而言,“店小二”的角色依然是重要的。基层管理部门的传统优势就在于既能直接倾听企业真实的诉求,又能向上连接,撬动更大的资源,在企业和各类政府部门之间穿针引线。但在新的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的背景下,基层部门探索实践做更积极有为的“合伙人”,也有可鼓励、可尝试的空间。区域街镇这样的小单元里,体制机制创新的种子同样能勃发出长足的生命力。

  当然,这一切都是一个好的信号:基层营商环境被重视,说明上海营商环境优化已取得长足进步,进入到更深层面;而愈是进入深水区,愈是需要沉下心,稳住气,找到真正的问题裉节与堵点,以新的体制机制变通,释放新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