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界的“魔童”——结核潜伏感染

2025-3-19 12:55   来源:东方网   作者:黄妹、班主任来了感控科普团队  

  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是“Yes! We Can End TB: Commit, Invest, Deliver(是的!我们可以终结结核病流行:承若、投入、行动)”。中国今年的宣传口号是“全面行动,全力投入,全民参与,终结结核”,号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共同对抗结核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你可能不知道,结核病至今仍是全球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全球约130万人死于结核病,每年新增病例超1000万。在中国,结核病每年新增患者超过70万,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更令人警惕的是,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只有少数人会在感染早期发病,大多数感染者都会进入长期的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状态。此时,感染者体内就像藏着一位“潜伏魔童”,一旦免疫力下降,这位“魔童”就会“降世”,开启其“闹海”之旅。不仅威胁个人健康,更可能导致家庭成员以及社区、学校、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的传播风险。

  一、潜伏感染:沉默的威胁

  什么是结核潜伏感染?结核潜伏感染是指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免疫系统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未出现咳嗽、发热、盗汗等典型症状的状态,在细菌学和影像学方面也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证据。此时感染者虽不具传染性,但体内“休眠”的结核分枝杆菌可能在未来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活跃,导致发病。简单来说,就是结核分枝杆菌悄悄藏在你的身体里,既没有症状,也不会传染别人。但当你因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肿瘤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或因某些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抑制你的免疫功能时,这些细菌就可能“苏醒”,引发活动性结核病。

  结核潜伏感染的危害是巨大的。首先,威胁潜伏感染者本人的身体健康。有研究显示,约5%-10%的潜伏感染者最终会发病,而艾滋病毒感染者等高风险人群每年发病率更是高达10%。其次,发病后传染给家人朋友风险较高。潜伏感染者一旦发病变成活动性结核病,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漏诊,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和密切接触过程中就会将病菌传播给密切接触者。第三,加重整个社会的负担。潜伏感染者是结核病的“后备军”和“蓄水池”,防控不力会导致疫情反复,增加医疗和经济压力。

  二、如何降伏潜伏感染“魔童”

  有研究显示,针对潜伏感染者中的结核病发病高风险人群开展结核病预防性治疗(tuberculosis preventive treatment,TPT)可使发病风险下降 60%~90%,是保护高危个体、降低全人群结核病发病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中,特别强调将“关口前移”,针对潜伏感染实施精准防控,推行结核潜伏感染预防性干预。对高风险人群开展结核感染筛查,对高风险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等干预,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更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世界卫生组织《潜伏结核感染管理指南》和《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也都提出了应对潜伏结核感染的控制策略、措施和管理流程,包括识别高危人群,筛查潜伏感染状态,排除活动性结核病,提供预防性治疗。

  (一)高风险人群筛查:识别潜伏感染“魔童”

  主要通过开展高风险人群筛查,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魔童降世”。筛查的重点对象包括:HIV 感染者/AIDS 患者、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治疗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矽肺患者、接受辅助生殖的不孕不育女性、拟接受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以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高风险人群可开展相关检测来判断是否潜伏感染者,检测方法包括: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皮肤试验(TBST)、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等。其中,TST 应用历史最长,操作简便,检测成本较低,但是其特异性受卡介苗接种、环境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结果解读时应结合检测对象皮肤反应的强度、活动性结核病暴露史、基础疾病史、卡介苗接种史等进行综合判断。IGRA 和 TBST 采用了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与卡介苗菌株和大多数环境非结核分枝杆菌不存在交叉免疫反应,因此特异性较好。在相关检测阳性并排除活动性结核病之后,可诊断为潜伏结核感染。

  (二)预防性治疗:扼杀“魔童降世”风险

  对于潜伏结核感染者,以下人群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1)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潜伏感染者;(2)艾滋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中的结核潜伏感染者,或感染检测未检出阳性而临床医生认为确有必要进行治疗的个体;(3)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新近潜伏感染者;(4)其他人群:使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治疗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矽肺患者、接受辅助生殖的不孕不育女性、拟接受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者以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的结核潜伏感染者。

  在预防性治疗时应遵医嘱要求,全程规范服用药物。

  三、全民行动:让“魔童”无处遁形

  (一)普通大众

  应注意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管理,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筑牢免疫防线。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BCG),降低重症结核风险。在公众场所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无原因的咳嗽、咳痰、乏力、盗汗超2周应主动就医排查。

  (二)结核病患者和高风险人群

  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按要求及时隔离,并规范完成6-8个月抗结核病治疗;高风险人群应主动筛查,高风险的潜伏结核感染者应开展预防性治疗。

  (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医疗机构特别是综合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控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结核感染防控,早发现早隔离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早发现潜伏结核感染者。医务人员应提高对结核病潜伏结核感染的认识,遇到疑似结核病患者或高风险人群时应主动询问流行病学史,开展相关检查和检测,并在临床诊疗活动中重视标准预防措施,避免自身感染。

  终结结核病是一场需要科学策略与全民参与的持久战。从政策支持到感染防控以及精准治疗,每一份行动都是终结结核病的关键力量。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主题“Yes! We Can End TB”,再次提醒我们:通过早筛、早治、早防,“魔童”终将无所遁形。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妹、班主任来了感控科普团队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