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季如何轻松应对疱疹性咽峡炎?一文读懂
2025-5-9 16:02 来源:东方网 作者:戴燕丽
近年来,每到春夏季节,随着天气转热,就会出现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新闻报道。疱疹性咽峡炎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会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夏季来临之际,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抵御疱疹性咽峡炎的侵害?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1-6岁学龄前儿童,因传染性强,常在儿童聚集场所,如托幼、早教等机构等发生,具有聚集性。近年来的监测显示,中、小学生中也时有疱疹性咽峡炎聚集性疫情发生,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同时,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受到了影响。
目前,疱疹性咽峡炎并非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但其对于儿童健康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并不亚于手足口病。后者也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已纳入我国丙类报告传染病。
疱疹性咽峡炎有啥特征?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多样,主要是柯萨奇A组的多个亚型、肠道病毒71 型和埃可病毒。患儿通常会突然出现发热和咽痛的症状,有时还会伴有咳嗽、流涕、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关于发热:通常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也有部分患儿出现高热。发热一般持续2-4天,期间较大的患儿可能有精神不佳或嗜睡、没有食欲等症状,而年幼的患儿还会由于口腔疼痛而出现流口水、哭闹的情况,个别患儿症状较严重。
关于咽部症状:咽部症状常出现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以及扁桃体上,但也可出现在口腔等其他部位。起初常出现充血现象,并伴有零星的灰白色疱疹,疱疹周围环有红晕,直径大约在2-4毫米之间;1-2天后,疱疹破裂形成小溃疡,患儿常因咽痛而影响吞咽。
一般来说,患儿在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但在患病期间,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警惕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疱疹性咽峡炎如何传染?
疱疹性咽峡炎四季散发,春夏季是流行季节。
传染性潜伏期为3-5天。疾病初期即可通过患儿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病程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排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是造成疫情扩散的原因之一。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是指感染肠道病毒后未出现明显症状,但仍可通过分泌物、排泄物排出病毒,导致他人感染的人)。
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和接触传播,比如:患儿上完厕所没洗手,直接用手拿食物喂给其他小朋友吃;不慎用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洗水果;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小朋友摸了被污染的玩具后又啃手指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儿童感染病毒。
易感人群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多见于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感染后患者确实可获得免疫力,但仅对曾经感染过的肠道病毒型别产生抵抗力,对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不能产生交叉免疫。而引起疱疹性咽峡的肠道病毒型别较多,因此同一患儿常可出现重复感染的情况。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目前尚无针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疫苗,2016年国内研发并上市的EV71型肠道病毒灭活疫苗仅对EV71型肠道病毒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认识了疱疹性咽峡炎的各种“习性”之后,做到以下几点,我们依然可以在流行季节从容应对:
手卫生家长以身作则,并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接触公共场所物品后,以及与他人接触后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咳嗽、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等。
环境卫生居家和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应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晒衣被,儿童玩具定期清洗消毒,减少病菌滋生。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从各方面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知行合一家长应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相关知识,帮助孩子免受病毒侵扰。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应佩戴口罩;避免与有可疑症状或刚刚痊愈的患儿密切接触。
居家如何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属自限性疾病,发病1周左右可逐渐康复,大部分患儿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遵医嘱居家隔离休息,做好以下护理即可。但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嗜睡、烦躁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隔离休息患儿应居家隔离休息2周,期间避免前往公共场所,以免引起交叉感染;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室内空气流通。
清淡饮食鼓励患儿多喝水,饮食要清淡,为减轻口腔疼痛,进食温热的流质或半流质。
口腔护理指导患儿早晚用软毛牙刷刷牙,餐后用淡盐水漱口,幼儿可用淡盐水擦拭口腔,确保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
发热护理定期监测患儿体温,视情况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衣被不宜过后,以免影响散热,汗湿的衣物应及时更换,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清洁消毒患儿餐具、水杯等物品应专用,婴儿使用的餐具、奶瓶、玩具等,应每天充分清洁消毒;家长护理完患儿后,尤其处理分泌物、排泄物后,应及时彻底清洁双手。
幼儿园、学校如何应对?
重视“三早”早发现:流行季节应加强晨午检、缺勤缺课追踪,一旦发现可疑症状儿童,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回就诊,并追踪病情进展。早报告:一旦发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及时报告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控中心。早处理:根据相关单位的指导及时落实相应的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健康教育流行季节以及发生疫情时,应加强园(校)内师、生的防病宣传,尤其要加强手卫生宣传。可通过观看宣传动画、做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手卫生习惯。
家校沟通流行季节可通过幼儿园或学校的公众媒体平台、开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传播疱疹性咽峡炎防病知识;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应及时告知家长,以期家长配合幼儿园或学校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作者:戴燕丽,上海市青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健康监督所)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