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忙着健身,不如先改变做事方式
2025-8-22 09:28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桂凤
在门诊,很多疼痛的患者会问我,医生,我该如何锻炼,我一般会建议患者先不要急着寻找锻炼的方法,当务之急应该是改变生活和工作习惯,平时我们持续一个姿势的习惯往往是伤害我们的元凶,这个元凶不消除的话,即使我们再规范和自律的锻炼,都会难逃受伤的结局。我宁愿病人稍稍改变一下自己长期的不良习惯,也不愿他们费事费力费钱地健身。因为,不改变不良习惯,即使很投入的健身,也很难摆脱病痛的困扰。健身从来不是我给患者开出的首选“处方”。然而,往往很多患者很难理解我的“处方”,当然也很难执行这一“处方”。
病人很难执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我没有做很重地体力活,我很放松,我用一个很舒适的姿势做事情,没觉得累啊,怎么会有伤害?第二,做事情一投入,就很难不一个姿势长时间保持,这习惯很难去改。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还是说明没有充分认识到“姿势性损伤”的危害和机理。
“健身”能战胜“姿势性损伤”吗
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会这样问:
“医生,我平时是个锻炼达人,很注重健身,我做瑜伽,我定期慢跑,为什么我的腰颈还会出问题……”
“医生,我妈虽然80多岁了,但每天都会小区里散步活动,做做操啥的,怎么还会屁股疼腿疼的……”
……
类似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就是说,我们很注重锻炼,强度也适中,也没有运动损伤,为什么还是逃不过病痛。如果我们深入询问下去就会发现问题。就像第一类患者,往往是年轻白领一族。我会问他们,你一上班,坐在电脑前会多长时间,他会说,一个上午啊,中午吃个饭,接着一个下午,忙的时候很少挪窝……第二类患者,往往是居家的老人,子女很孝顺,不让干家务,除了小区里活动遛弯儿,就是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一天电视……
很显然,大家都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说,我运动过了,我健身过了,似乎就安全了,就可以肆意使用我的肌肉了。殊不知,无论干啥,长时间持续一个姿势都是灾难性的,无论这个姿势多么舒适,相应单块肌肉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都是一种损伤。我们要知道,临床上90%以上的疼痛其实主要是由肌肉损伤引起。所以,即使你是位严格自律的健身者,工作生活中如果长时间一个姿势不变,肌肉一样会受伤,一样摆脱不了慢性疼痛。
所以说,健身并不能战胜姿势性损伤,相反会更加削弱了你对姿势性损伤的警惕性。
“长期低水平肌肉收缩”是隐匿杀手
长时间持续一个姿势其实是指“长期低水平肌肉收缩”状态。它为啥是隐匿杀手呢?
“隐匿”是指不易被觉察,“杀手”是指危害性极大,也就是不被觉察的危害。而之所以产生危害,其实就是因为“不被觉察”,一旦我们觉察到了,危害就会被消除。所以,只有知道了它的危害,才愿意去觉察,觉察到了,然后危害自然就会规避。很简单,停下你在做的事,哪怕是暂停5-10分钟,变化就开始了。
比如办公室里长时间一个姿势办公,电视机前、手机、平板上一个姿势追剧,灶台前一个姿势洗刷做饭,这些姿势都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看似都是用力很小的静态动作,不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也很难引起我们的警惕,殊不知这种“长期低水平肌肉收缩”的危害是灾难性的损害。
“长期低水平肌肉收缩”指的是一组肌肉或肌群在较长时间内(数小时、数天、数周甚至更久)维持一种轻微、持续的紧张状态,这种收缩强度不足以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但会导致肌肉持续工作。
1.理解核心概念
“低水平”收缩
*指肌肉收缩的强度不高(远低于最大收缩力),通常只占肌肉最大收缩力的5%-20%。
*肌肉纤维在神经信号的刺激下发生微小的张力变化,这种强度的收缩本身通常不会立即导致疲劳或损伤。
*常见于:维持姿势(如坐姿办公、低头看手机)、手持工具/鼠标、精细操作(如缝纫、牙科操作)、持续紧张状态(如精神压力导致的肌肉紧张)。
“长期”/“慢性”
*肌肉收缩不是短暂的,而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状态。这种**持续性**剥夺了肌肉休息和恢复的机会。
“慢性超载”
*肌肉纤维在收缩状态下会消耗能量并产生代谢废物。
*由于收缩是持续且不放松的,导致肌肉内部发生一系列不良生理变化:
*局部缺血:肌肉持续收缩会压迫内部细小的毛细血管,阻碍血液流动。而血液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如乳酸、炎症因子)。当血液流动受阻,代谢废物无法被有效清除,在肌肉内积累。当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局部组织缺氧。
*能量耗竭:持续的收缩会消耗大量能量(ATP),而缺氧和血流不足又限制了能量的再合成。
*神经末梢刺激:堆积的代谢废物、缺氧和炎症因子会刺激肌肉内的痛觉神经末梢(伤害感受器)。被刺激的神经末梢会向大脑发送疼痛信号。这些疼痛信号会触发反射性的肌肉进一步收缩(保护性痉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收缩->缺血->疼痛->进一步收缩。
*肌筋膜触发点形成:长期下来,会导致局部肌纤维持续痉挛,形成敏感的“结节”或“紧绷带”,即肌筋膜触发点。肌筋膜触发点会导致肌肉疲劳和功能下降,按压时会产生局部或身体其它部位的相关疼痛等症状。
2.了解后果和症状
“长期低水平肌肉收缩”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常引起多种临床症状:
*引起的肌肉局部疼痛、乏力和疲劳,关节活动障碍,如颈肩腰腿疼、头痛、腱鞘炎等。
*肌筋膜触发点会压迫神经,出现手麻、脚麻等其它神经受压相应部位的麻木。
*肌筋膜触发点会压迫动脉,出现身体局部怕冷和畏寒症状。
*肌筋膜触发点会压迫静脉,出现身体局部水肿和肿胀。
*肌筋膜触发点会引起内科妇科相应症状,如慢性咳嗽、胸闷心慌、胃痛胃胀、尿频尿急、月经紊乱、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等。
总之,“长期低水平肌肉收缩”的慢性超载是一种隐匿但非常普遍的肌肉劳损机制。它不是由一次性的剧烈活动引起,而是由日常习惯性姿势和重复性低强度活动累积造成的。在人体动态活动中,肌肉有收缩期也有放松期,血液可以在放松期回流,带来氧气并清除废物。而肌肉静态持续收缩中没有这个恢复期。所以长时间的持续收缩状态会引起更大的危害。
如何减少“隐匿杀手”的危害
减少“隐匿杀手”的危害,关键在于认识到“低强度+长时间”的危害性,并通过频繁打断、改善姿势、规律拉伸放松、针对性加强力量以及管理压力来预防和缓解这种慢性疼痛。如果症状持续,需要寻求专业医疗的帮助。
核心原则是提高意识,时刻留意自己的姿势,尤其是在使用手机、电脑和久坐时。打破“持续收缩-缺血-疼痛-进一步收缩”的恶性循环,并改变诱发因素。具体做法如下:
1.打破持续状态:
*定时打断:每20-30分钟就改变姿势或活动一下。
*微休息:即使是几秒钟的短暂放松(如松开鼠标、放下手、耸耸肩再放下、转动脖子)也有帮助。
*做相反动作:如果工作主要是低头或前伸,就多做抬头、后仰、扩胸的动作。
*使用电子屏幕时,每20分钟看20英尺(6米左右)外20秒,以避免睫状肌长期收缩。(睫状肌的长期收缩会引起颈肩部肌群的持续收缩)
2.姿势调整:
*优化工作站:调整椅子高度、靠背支撑、显示器高度与视线水平或略低、键盘鼠标位置需要前臂有支撑,使用者手腕处中立位。
*保持良好姿势:坐姿时腰背有支撑,避免长时间低头、圆肩驼背。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和设备。
*站坐交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升降桌。
3.视觉环境优化:
*屏幕高度:与视线水平或略低,与眼睛距离50-70cm。
*照明原则:环境光亮度≈屏幕亮度,避免背光强对比。
*防蓝光措施:夜间启用OS级滤蓝光。
总结
“长期低水平肌肉收缩”是一种“隐蔽但危害极大“的肌肉工作状态,它因持续收缩阻碍血流而导致肌肉快速疲劳、疼痛,并显著增加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在现代工作和生活中非常普遍。不良姿势的危害绝非危言耸听。它们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骨骼肌肉。
没有绝对“安全”的静态姿势!任何姿势保持时间过长都会带来危害。最核心的应对策略是认识到这些“隐形杀手”的存在,“动”起来,定时改变姿势,定时进行活动和伸展。同时,在需要保持姿势时,努力维持符合人体工学的良好姿势,并营造支持性的环境。关注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及早调整,避免”累积性“损伤。身体是为活动而设计的,保持动态平衡是关键!
所以,健身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健身之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的危害性。对慢性疼痛的患者,比起健身锻炼,我更愿意让患者认真改变一下自己长期的不良习惯。
作者简介:
李桂凤
女,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目前就职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要临床领域:睡眠障碍、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