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些基层社区在处理社区矛盾纠纷时,根据调解需要,从小区调解、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到司法介入,实行梯度化解,使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以前一些居民遇到矛盾纠纷,常常是越级上访,“找大领导”,把事情“搞大”,如今他们“不找最大的,只找最合适的”。
上海市徐汇区政府人士说,社区矛盾五花八门,既有邻里间的,也有家庭内部的,既有利益上的,也有情感上的。有些矛盾只要社区调解干部对双方劝劝就可以化解,有些矛盾反映的是一种利益上的纠葛,单靠劝是劝不了的,必须由主管部门出面调解。
社区不少介于情、理之间的矛盾,合法不合理或者合法不合情,政府部门无法更多插手干预,相比之下由“熟悉人头”的小区干部调解更为有效。上海康健街道长丰坊有对老夫妻,儿子住在北京。今年初,这对老夫妻打算以后也住到北京。离开上海前,将房子委托房产中介挂牌出让。不料,这对老夫妻没住多少时间就回来了。此时,委托出让的房子已和买方谈好。不卖,自己早就签了约,卖了,今后到哪住?小区调解干部主动找到中介公司,把这对老夫妻的处境介绍后,中介公司觉得应为老夫妻着想,最后放弃了这笔到手的生意。
涉及比较大的利益纠纷和政策法规问题,小区干部由于权限小,说话缺少分量,很难管。这时就要启动第二梯度化解方案,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在上海私房集中的杨家桥小区,有户人家的危房要拆掉重建,审批、重建的手续完成后,后排居民提出不同意见,双方关系一度比较紧张。这时由政府主管规划的部门出面,从房屋间距、高度、采光等各方面,对照相关规定,给出有公信力的合法解释。在此基础上再由调解干部进行协调,适当调整新房的高度,照顾到后排居民的心理平衡,矛盾迅速化解。
有些纠纷,由于来得突然,不等调解,就有迅速激化的可能。为了防止矛盾激化,司法必须提前介入。上海一小区有位70多岁的老人做肠梗阻手术时死亡。子女到市区的有关医疗鉴定机构鉴定为医疗事故。家属为讨说法,将死者的骨灰和花圈放到了医院急诊室。此时如果使用常规调解办法显然不行。根据第三梯度化解方案,一方面由警署出面,维持公共秩序;同时,社区司法所根据鉴定结果,帮助家属和医院进行赔偿谈判。结果纠纷得到化解。
上海康健街道负责人说,以前居民遇到比较大的矛盾,往往是想找到“最大的领导”,总认为找到“最大”的才能解决问题。现在发挥梯度机制的作用,居民就“不需找最大的,而是找最合适的”。同样,以前有些干部总要求把矛盾挡在基层,让小区解决。现在也认识到,对比较大的利益问题和民生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权力部门有责任对群众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