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作频道公告>>合作信息>>正文
发掘上海历史记忆 还原名宅面目
8月21日

image

  当年宋美龄的陪嫁———爱庐,经过整修之后,今年首次对外开放。

  有“上只角”之称的徐汇区是海派文化的集聚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闻人名家、达官显贵在这里居住过,高档住宅就有近2000幢。这些老洋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发生在洋房里的故事,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物换星移,老洋房也物是人非。因此清理“家底”,发掘老房子的文化内涵,成了徐汇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部分。今年4月,徐汇区除了举行“老房子故事”征文活动外,街道还成立了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他们走街串巷,采集历史建筑里的人和事,尽可能还名宅以本来面目。

  小街道密集老洋房

  湖南街道是徐汇区最小的街道,仅有的1.73平方公里,却集中了770幢老洋房,约占全市老洋房的15%。李鸿章、唐绍仪、宋教仁、黄兴都在这里生活过,《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在衡山路811号的“红楼”里,香港首任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则出生于建国西路365弄5号。还有郭棣活旧居、潘汉年故居、董竹君旧居、巴金故居、柯灵故居等,丁香花园、马勒别墅、东湖宾馆更是上海十大经典老洋房。

  东平路9号,这座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普通教学楼,曾是宋美龄的陪嫁,蒋介石题名为“爱庐”;坐落在武康路华山路的丁香花园,见证了李鸿章的幼子李经迈的发家史;还有法国宫殿式建筑太原别墅,当年马歇尔将军在中国斡旋期间就住在这里,直到1946年11月国共谈判破裂,他才离开回国。细细品味这些宁静的老洋房,可以感受到旧上海文人政治家的风云事迹和社会名流的上海情结,也能体味到爱国人士的实业报国及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

  挖掘名宅旧时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及口传的特殊性,这些老洋房的旧闻大多淹没,只有少部分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且讲述者往往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采集起来困难甚多。

  排查开始以来,天平街道的文保志愿者先后十数次到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地方志和上海滩杂志社等地翻阅资料。他们把社区内的老房子列成表,一户户上门查访。高安路18弄20号的花园别墅,原是荣德生、荣宗敬兄弟的居所,现为徐汇区少年宫。访问中发现弄内人都未见过荣家人的面,后来得知临近社区有个九旬老人,小时见过荣家人的进出。志愿者就登门拜访,请他口述了当时的情景,并录了音。

  志愿者们把寻访记录整理出来,目前已经写了66篇,其中有《船王董浩云的上海印记》《马歇尔公馆的佳话》《美味情缘乔家栅》《算盘大王陈宝定》《古堡别墅话沧桑》和《丁香花园的古老而浪漫的传说》等。这项工作还在继续中,他们准备以《沪上闻人名宅掌故与口碑》为题编撰成书,让更多的人知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咪咪 余子青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