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女士(化名)身患严重抑郁症,2001年以来两度精心“策划”自杀。幸运的是,6年后的今天,甑女士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举动:为了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这一天告诫所有和她有类似经历的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她愿意站出来,说出她那些生死煎熬的故事。
目前,上海正在尝试的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拯救了甑女士和其他自杀者。9月,为了对逐渐增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实施主动干预,上海有大学开始对新生实施“心理扫盲”。
曾经是一名儿科医生的甑女士(化名),身患严重抑郁症,2001年以来两度精心“策划”自杀。不过幸运的是,6年后的今天,甑女士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举动:为了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这一天告诫所有和她有类似经历的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她愿意站出来,说出她那些生死煎熬的故事。
事实上,是上海正在尝试的社区心理危机干预拯救了甑女士和其他自杀者,他们中有抑郁症患者,有行走在抑郁症边缘的“正常人”,也有因为工作、学业和情感而忍受压抑的青年人甚至青少年。而今年9月,为了对逐渐增多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实施主动干预,上海有大学开始对新生实施“心理扫盲”,人手一册“心理危机预防手册”。
“为了自杀,我骗了医生”
“生病的时候,我做什么事都没有精神,整天不想吃饭,老早喜欢结绒线,得病后一年中没有碰过一针”,甑阿姨向记者回想着2001年刚发病时的状况,一整天懒在床上不想起身,不读报不看电视,胃里一阵阵难受,迎着太阳却不知道这一天该怎么过下去,脑海中不停闪现出过往的不如意事。
其时,甑阿姨正在遭受人生接连的打击。自打从一家地段医院退休后,老伴病故,靠着退休工资她小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1998年大女儿、女婿下岗了,2000年小女儿、女婿也失业了。看到儿女天天为生活东奔西走,她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抑郁症。
抗抑郁治疗不到一个月,甑阿姨自我感觉难受的症状一点没有改善,心里越来越急,女儿为此每天寸步不离看着她。“不能再拖累小囡了,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死是最好的解脱”。为了自杀,她偷偷查了药品说明书,想好了借口,把女儿骗出去为她买药后,就一口气吞了近40粒降压药。2小时后,女儿发现了昏昏沉沉的母亲,送到医院抢救了过来。
这时,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医生开始尝试介入干预甑阿姨的心理危机。但可能是潜意识中还存在死的念头,甑阿姨隐瞒了自杀前后的很多心理活动情况,还欺骗医生“药吃得挺有效的”,让医生维持原来的治疗方案。大半年后,眼看还是没好转,她又开始琢磨死的方法了。找到一个独处机会,把100片降压片悉数服下。第二次抢救成功后,心理医生为她换了药,同时增加了认知和支持性治疗。
每当甑阿姨出现情绪危机时,医生就及时上门干预防范。从第二次自杀以后,甑阿姨再也没有自杀过,“以前想自杀时,就觉得自己成了聋子瞎子,什么好话都听不进,什么风景都看不到。现在心里一有死的想法后,医生马上来和我谈,我就想还是多活一天,多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吧,还是活着好”。
危机干预成功拯救自杀者
WHO统计,全球每年死于自杀者比率平均为10/10万,而自杀未遂者人数则是其10倍。而据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比率为23/10万,即30万左右,约占全球自杀者的半数,自杀未遂者也高达300万人。
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作为上海首批尝试主动实施自杀干预的医疗机构之一,仅每年接到的有自杀意念的人就超过100例。由该中心及上海市心理学会的研究表明,在像甑阿姨这样的抑郁症患者中,有10%的人有自杀意念。在整个自杀人群中,抑郁症患者比例高达45.3%,焦虑症、睡眠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病人也占一定比率,而身处巨大压力的“正常”上班族和青少年,虽然不是病人,但由于强烈的社会应激导致精神障碍和极端行为,在出现自杀念头时大多也已经踩到了抑郁或焦虑的“红线”。更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未遂者中35%的人会再次或多次反复自杀。
“坐在医院等他们上门,只能阻止很小一部分人的自杀行为”,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文杰今年以来已经通过上门主动干预,成功阻止了6个人的反复多次自杀。他告诉记者,和甑女士一样,心怀自杀意念的人大多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自以为死是最好的解脱和归宿,为了自杀他们甚至精心策划、编造谎言、制造假象迷惑家人放松警惕,他们设计的自杀方式可能比家人能想象得到的还要周到。对于这个特殊群体,仅仅定期治疗吃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主动地在其心理情绪出现危机的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才能彻底阻断自杀念头。
主动干预走进社区
自杀干预进社区已被相关部门列入日程。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和辖区内所有大小医院的急诊科挂钩,一旦医院急诊收到自杀未遂的病人并且抢救成功后,该中心的心理医生便会主动上门去实施危机干预,并对这些病人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全市各区县精神卫生中心正在筹划推广这一工作,同时下一步,他们还计划把干预工作直接做到社区,对社区中出现自杀苗头的人群实施定点定人24小时“一对一”治疗,只要“对象”出现自杀言语倾向,医生马上就跟进。
而面对青少年、主要是大学生日益增多的自杀现象,上海高校也开始采取措施。今年9月开学之初,上海师范大学在全校开展“心理扫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一新生入学当天人手一本“心理危机预防手册”。这几天,随着新生的报到到位,他们还准备组织各寝室长学习“如何识别出现心理问题的室友”。据悉,此一做法将推广到各高校,有学校计划建立精神疾病预防体系,也有学校打算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