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力服务国家战略 以团队模式攻坚克难
上海“纳米军团”正在国家战略中发挥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记者近日从市科委获悉,在国家科技部本周公布的16个纳米研究领域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上海作为“地方队”,牵头负责其中三项。
纳米技术被称为本世纪前20年的主导技术,不少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部署纳米科技研究规划。去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也把“纳米研究”列为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此次公布的16个项目,涵盖了纳米材料和结构在多个领域的运用,通过前瞻性布局基础研究,有望对传统产业的调整、新产业的诞生提供新机遇。上海承担的三个项目,分别为“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在脑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人工纳米生物机器构筑与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基于纳米结构的相变机理及嵌入式PCRAM应用基础研究”。
“这三个项目,正好是生物医学、集成电路这些上海的优势产业与纳米科技的‘强强结合’。我们将和其他省市的高校、研究所一起,挖掘纳米技术在先进制造、医学诊断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上海纳米产业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虽然这些项目名称看上去挺“高深”,但一旦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得到应用,将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各种变化。由复旦大学牵头的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致力于研究更有效的“纳米小车”,可以“装”着药物精准“驶”向病灶部位,无疑是脑肿瘤、脑梗塞等疾病患者的福音;相变存储器的研究,则有望替代目前使用的“U盘”,掀起新一轮“数码革命”。
以承担重大专项的方式服务国家战略,关键是有过硬的科研实力。上海从2001年起,紧跟国际纳米研究前沿,相继在多个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培养科研“幼苗”。6年来本市纳米领域的政府投入超过2亿元,并带动巨量社会资金,如今逐渐步入收获期。此次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牵头的“人工纳米生物机器”项目便是一例,体现出我国纳米科技抢占原创制高点的实力。几年前,上海纳米产业促进中心陆续支持了该所胡钧研究员的分子操纵技术、樊春海研究员的生物扩增技术,这些都为打造“人工纳米生物机器”奠定扎实基础。
产学研结合的团队组成模式,是上海纳米军团又一“看家本领”。在纳米材料大有作为的半导体芯片领域,上海既有中科院微系统所这样“领跑原创”的科研院所,又有中芯国际这样的大型生产企业,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相变存储器的研究。“我们和中芯国际几乎每两周碰头一次,很多同事都有中芯的临时出入证。”微系统所纳米技术实验室主任宋志棠说,和中芯国际合作前,实验室内开发出新材料,往往成品率不高,材料性能不稳定;而在工业化的大型流水线上,这一问题得到较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