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岁末,上海人第一次可以设想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你坐在写字台前开亮台灯,台灯放在离你一米的位置上,那么,从打开开关到你感到灯亮,这几乎是无法辨别的极短的一个瞬间,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
光走一米的瞬间,它能运算33000次——新思路带来新速度
在空中飞得很快的民航客机,那一个瞬间只能移动0.001毫米,几乎没动。但是在另一个场合,这一瞬间可以变得很有价值。上海刚刚有了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那一个极短的瞬间,它可以做33000多次的运算。这样的速度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十。它就是上月中旬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刚刚投入使用的曙光4000A计算机。
曙光4000A是2004年上海最耀眼的科技亮点之一,也是上海在科教兴市进程中一个标志性里程碑。
科教兴市已经成了上海发展的主战略。在去年12月中旬举行的中共上海市委八届四次全会上,专门审议通过了《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指出要坚持科教兴市主战略,以此统领全市各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谈到科教兴市时这样指出,上海的发展就是要依托科教兴市这华山一条路,来深入地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有选择这条路才有上海下一步发展的新台阶和新局面。他特别强调指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必须要发扬创新精神,营造和形成城市创新环境,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创新特别是思路上的创新,成了走通华山一条路的最佳路径。曙光4000A,那极致的一个瞬间,就是思路创新的产物。
1998年底,为开展天气预报业务之需,上海市气象局向市政府提出申请,要求购置一台每秒运算140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报告送到了当时分管此项工作的陈良宇同志手中。他没有马上批复,而是请来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一同谋划,如何使这台高性能计算机发挥最大效益。
经过专题调研,1999年1月25日,配置高性能计算机集中建设、向社会开放的方案得到了最后确定。为了构建好公共计算大平台,陈良宇同志还专门带队去兄弟城市考察。2000年初,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建设以当年市政府一号工程“信息港主体工程”7个子项目之一的身份被一致通过,总投资为1亿元。
超算中心建成后,很快就以它向社会开放的公共计算平台的特色,吸引了各方用户,主机使用率从最初的30%一路走高至90%.尽管两度扩大容量,依然满足不了用户需要。超算中心去年启动的二期扩建工程,同样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批示:“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今年11月15日,10万亿次曙光4000A正式启用。
创新的思路带来了每秒10万亿次的新速度,为上海又争得了一个全国第一,也将中国高速计算机在世界上的排位,从第65位提升到第10位。
光束镌刻的瞬间,无声地提升城市品质——新理念带来新技能
科教兴市不仅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提升城市的科研和技术的发展能力,它也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一个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素质,借以提高整个城市的品质。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能够拥有制造芯片这样的经历,是难以想象的事。但是,在位于天山路的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实训基地,这一切都变成了真实。就在前些天,上海交大的十多位学生,在这里走进了政府专门投资1200万元建造的“芯片制造实训室”。这是一间洁净度高达1000的超净全封闭玻璃房,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这里实训芯片的制造。他们在涂有感光材料的芯片原片上,盖上特殊的掩膜板。然后对原片,用专门的紫外线光进行照射。再经过小心翼翼的后道处理,一块具有特别用途的芯片诞生了。
无论在什么地方,这都是一个有关劳动者培训的令人难忘的镜头。
光束镌刻在芯片上的那个瞬间,在无声地提升着城市的品质。
创办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实训基地的创新理念,正在给上海今天和未来的劳动者带来最新的技能,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它来自于市领导的一个理念,就是要用一整套制度,来提高上海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并以此来促进群众就业。
在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实训平台上,集中着一批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代表产业先进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设施,让越来越多今天和未来的劳动者在这里提高职业技能。与此同时,公共实训平台正在朝更为宽泛和专业的领域进军。在浦东、青浦、嘉定、杨浦、南汇、松江等地,都将结合当地的优势,建设不同的实训基地。
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实训基地,已经让100多万人从中受益,上海高技能人才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由此从2002年的6%提高到目前的12%,到明年更将提高到15%.
红外光照射的瞬间,改变着生活的细节——新科技带来新便利
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陈先生,昨天要付一笔手机费用的账单,他趁午休的间隙,拿着账单在其公司大楼底层一台类似于ATM的机器上照了一下,就把费用付掉了。红外光照射的瞬间,正在改变着许多生活的细节。
去邮局或弄堂口的代收点,缴一个月来用掉的水费、电费,多少年来一直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科教兴市的进程,正在抹去生活的许多烦琐旧细节。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已经不必再这样面对面去缴费了,他们可以像陈先生一样,在银行的自助缴费终端上,用红外光照射一下,瞬间就可将烦琐的付费轻松解决。也可通过政府今年专门开通的“付费通”的方式,在网上或在分布于全市的近千台类似ATM的自助缴费终端的任何一台上,将水电煤等等的账单付掉。
“付费通”是便利百姓生活的一个高科技产物,也是一个创新的产物。它来自于市领导的一贯想法:在科教兴市的进程中,不仅要努力在科教前沿攻城拔寨,而且要通过科技发展,方便和改善市民的生活。在今年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中,“建立市民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24小时公用事业缴费及政府相关信息服务”,就列为其中专门的一项。
还有上海人熟悉的手中“三张卡”——银行卡、交通卡、社会保障卡,也是在科教兴市的旗帜下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上海交通卡的发放数量到本月已经突破了1400万张,上海常住人口已经平均人手一张交通卡,它改变了上海人“上车买票”的生活旧细节,并以其运用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被人们称为“一卡通”。
“付费通”和“三张卡”都是一个平台,它们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的思维、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在提升城市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以此造福更多的百姓。
新科技在上海的普及,带给普通百姓许多有关科教兴市的十分真切的感受。这种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深情,可以用社保卡征集广告语时,一位市民投寄的一段文字来表述。
那位市民这样写道:薄薄一张社保卡,浓浓一片亲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