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市”专题
 
科教兴市:科技让“上海制造”优势再造
6月 16日 10:9
 

  “科教兴市”不仅对科技教育领域有重要意义,也为“上海制造”提升实力指明了方向。以高新技术武装自己,是上海工业企业市场取胜的法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上海工业结构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上海制造的新优势,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其中的核心,就是要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各类高新技术,来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近10多年的工业产业调整中,已经形成了汽车、成套设备、钢铁、集成电路等新的主导产业。但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一方面,加入WTO后,我们面临跨国巨头们新产品、新技术强烈冲击,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逐步撤消,让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商务成本提高,“上海制造”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已经开始失去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的优势,这些都促使“上海制造”必须依托科技创新,来应对冲击,再造优势。


  要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内部机制。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形成更为有效的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机制,通过直接嫁接世界高新技术,让自己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技术能级。作为我国最大的成套装备制造企业,上海电气在130多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开发与著名跨国公司的合资项目,“借船出海”,加快形成系统集成总承包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自我原创技术孵化体系,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创技术。要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创技术,谁就有市场发言权,就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上海电气等申城大集团已经建成企业中央研究院,集中整合旗下的科技研发力量,在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加以倾斜,握紧拳头,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企业创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力量,形成开放平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强大的科研力量,与他们携手,可以借助双方优势,拉近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解决自身科研中的难题。上海电气与中科院已经先后在26个项目中合作攻关,其中合作的大部分是电气集团重点发展而“久攻不下”的产品或技术;在引人瞩目的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项目上,上海电气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同攻关。


  科技创新,需要企业观念创新,眼光长远,加大资金投入,不仅以科技创新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来把握未来市场。在世界范围内,通用电气、西门子等跨国巨头每年投入研发经费比率,远远超过我们,他们决不仅仅瞄准新产品,同样瞄准前沿技术,这是他们长久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国内企业要进一步观念创新,多方争取国内外融资,不断提高对科研的投入,给科研成果的诞生和产业化以强有力支撑,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财富,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加入WTO,让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充分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和平台,才能在“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机遇中,吸取更多养份,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中,站稳脚跟,形成自己的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才能转化和再造上海制造业的优势,振兴上海装备工业,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迈向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大支撑。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