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市”专题
 
科教兴市,有形之手如何作为?
6月 16日 10:32
 

  创新,绝不仅仅是一种意识的激活、一种能力的培养,它还是一种包括企业改革在内的重大转型。而这对“有形之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城市的创新要求将政府职能调整到位,不缺位,不越位,需要勇气和远见。
  
  ●主持人:本报记者支玲琳
  
  ●嘉宾:华民(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引资速度的逐年放缓、科技贡献率的逐步提升,种种迹象表明,科技创新已经接替投资成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新动力。围绕创新之源———人才、创新主体———企业,为了激活自主创新这一池春水,无论是舆论宣传还是政策鼓励,上海都可谓不遗余力。为了推动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拓展,激活创新动力的工作是一刻也不能停歇。
  
  华民:因为善于高瞻远瞩、阶段性地推动改革加之高效率的行政,在外界的眼里,上海政府的能力一直是非常强的;而国有资本占主导的经济结构、国有企业依附政府的“天性”以及本地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又使得上海企业的做大做强成为巨大的难题。就创新而言,政府的角色是旗手,真正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与企业能力强弱的落差,决定了上海城市创新进程有着别样的不易和艰辛。从国有经济占主导的情况来看,本来应该国有企业在城市创新中唱“主角”的,但是由于改革尚未到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国有企业尽管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但是动力缺乏;而民营企业由于势力所限,创新层次和能量都相对较低。所以,创新,绝不仅仅是一种意识的激活,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包括企业改革在内的重大转型。而这也对“有形之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城市的创新要求将政府职能调整到位,不缺位,不越位,需要勇气和远见。
  
  主持人:城市创新,离不开“有形之手”的扶持。无论是制定产业政策,还是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还是给予政策优惠,政府都在尽可能地吸引创新人才、调动创新活力。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不免遇到这样的尴尬:一些科研基金、创业基金甚至出现了长时间无人申请的现象。这该怎么理解呢?
  
  华民:这是创新的“扶持之手”所面临的现实困惑,政府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热情“温差”其实是种普遍现象。就上海的情况来看,这些鼓励政策表明了政府对科教兴市、对创新支持的决心,但市场特别是企业的内在动力还比较缺乏。对此,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避免这样一种认识的误区:仅仅把企业看成科教兴市的唯一主体。科教兴市的真正主体应该是整个社会,应该是整个社会形成科教兴市的氛围,推动企业往创新的道路上走。在这个创新链中,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缺一不可。单独靠企业,科教兴市是很难有真正进展的。对企业尚未具备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其实也不应过多苛责。企业培养几个工程师,已经很了不起了,像培养科学家这样的大工程是要靠社会来做的,尤其是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先导作用。没有政府对具有公共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开发,就不可能有企业盈利性的商业开发和生产应用。对公共性研究的投入,可谓是商业应用和开发的源头活水。为什么美国、日本的创造发明那么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层出不穷呢?一大原因也就是政府支撑了大量的公共性研究,为企业革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就政策取向而言,不能总是希望从产业上打开缺口,用产业的提升来带动科教兴市、推动创新。事实上,产业往往是结果,而不是先导,只有研究才会在产业上开花结果。所以,为企业设立很多名目的创新补贴、革新补贴,未必能真正转化为对创新的有效支持。一些地区在发展民族软件业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政府扶持的过度依赖,陷入了“越扶持越不行、越不行越扶持”的怪圈,教训值得吸取。也不能把科技创新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高科技产业,而这又是一个很容易不自觉走入的误区。必须要有城市创新体系的理念。
  
  主持人:在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同样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但要能精准到位殊为不易,往往是,抢前一步是越位、退后一步是缺位,度很难掌握。结合创新这个科教兴市的“灵魂”,您觉得政府职能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侧重呢?
  
  华民:科教兴市千头万绪,作为GDP的直接产出源———企业,更是牵动政府心头。但是我认为,对一个公共服务型的政府来说,推动创新更应该在发展教育、科技即“科教”二字上下大气力。举例来说,我们的产业结构为什么调整不上去呢?追根溯源就是“人”的问题。一些上游的技术成果在下游得不到接应,形不成完整的产业,关键在于人才链没有打造好。这就不是靠政府扶持、引进就能解决的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人才需要内生的生长机制。当然,也许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正规教育到职业教育,上海都已经很齐全了,为什么还会缺人才呢?事实上,应试教育体系确实比较“完善”,但适应创新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商业性开发和生产应用。前三项创新活动由于具有太多的公共性,基于盈利动机的企业一般是不会参与其中的,所以这也是政府需要“补”上的。当前上海正在向“四个中心”的目标全力迈进,但是我想,和科教兴市这个主战略相对应的,是应该首先成为教育、科技中心,上海要建立尽可能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政府投入的同时,也应注意吸引国际基金、民间资本的参与。政府多做一些孵化性质的工作,加快平台建设(比如知识产权交易),加速智力资本的流动,都是对城市创新的极大推动。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