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专题
 
300余位世界法律界代表举行专题讨论 呼吁各国协力反恐
9月 6日 9:52
 
  “9·11之前恐怖袭击两年一起,9·11之后一年至少两起,各国反恐斗争不断加强的同时,恐怖袭击也在不断上升”!今天,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法律大会专题讨论中,来自世界各地300余名法律界代表聚焦“国际恐怖主义”,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协力遏制乃至消灭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已成公害

  大会“国际恐怖主义”专题中方主席、公安部反恐局副局长赵永琛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与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恐怖事件看,恐怖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发生,危害后果非常严重。莫斯科文化宫劫持人质事件、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爆炸事件、西班牙马德里“3·11”爆炸事件、伦敦“7·7”爆炸案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和恐怖主义彻底‘绝缘’”。专题讨论主席、世界法学家协会名誉会长维德·南达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共鸣。“经济不平等、利益分配不均、种族矛盾,都容易激发矛盾,产生恐怖主义”。维德·南达认为,当前,恐怖主义已经演变成国际社会公害。

  “先发制人”难收实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谈到,现在的国际反恐合作分为三个层面:双边合作良好,区域性合作有所进展,全球性反恐合作波折不断。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造成巨大的危害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各国国内反恐斗争不遗余力,国际反恐合作却有所保留。

  为何国际反恐合作会有所保留?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原因在于各国对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界定不明。来自波兰的塔德茨·克孜鲁克教授表示,恐怖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目的的,可通过谈判解决;另一类就是无目的的,不和自己站在一起的就是敌人。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界定恐怖主义,不可避免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对恐怖主义认识难以达成共识,直接导致综合性反恐公约“难产”。

  李伟认为,反恐不能仅靠军事,事实证明“先发制人”并没有达到有效的打击效果,相反,单靠军事力量,副作用会越来越大。

  我国正研究制定《反恐法》

  赵永琛说,中国坚持立足预防、主动出击、高效处置、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的原则,从政治、经济、立法、执法、行政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中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恐不能持双重标准;应有利于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繁荣;要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准则;反对将恐怖主义问题和特定的宗教或民族相联系;要标本兼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透露,目前,中国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反恐法》,将给各种恐怖活动更致命的打击。

  昨天的专题讨论还就表达缔结反恐国际公约的意愿进行举手表决,300名代表中仅3人反对。此决议有望被递交联合国,表达世界各国建立最权威、最全面的综合性反恐国际公约,共同反对恐怖主义的意愿与决心。

  



选稿:王洁敏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