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专题
 
上海发展
8月 3日 15:34
 

  上海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进入21世纪,上海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上海发展战略定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上海新世纪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上海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地走在全国前列”。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上海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升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依托科技进步和创新,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

  上海有着广阔而美好的前景,它每天都在向世界展示着它的活力与生机、展示着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它是一座移民城市,注定它将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成为世界各国的投资热土,吸收世界各种先进文化;它是一座创新的城市,在这里,人们辛勤工作、敢为人先,用双手创造着生活与城市的奇迹;它是一座法治的城市,以公平、正义为追求,以诚信、守则为特点。各方面数据表明,上海在城市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水平、国际资本吸纳、人力资源、科教水平等现代化指标都位于中国前列,特别是在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指标方面居全国首位,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今天,上海将仅仅抓住浦东开发、开放与承办世博会的机遇,激发城市内部所有个体和所有机制的创新活力,使上海成为全球跨国公司的主要集聚中心、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结合的市场中心、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的中心。

  城市概况

  上海处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前缘,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至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是解放初期的10倍。

  解放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4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114个镇,3个乡,103个街道办事处,3365个居民委员会和192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素质

  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至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已增加到1352.39万人,是解放初期的2.6倍,占全国人口的1%。

  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1.4%,比1990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全市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11.1%下降为5.4%。

  上海不断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万名境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境外人才4000名,境内人才5.87万名。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2%,硕士、博士以上占7.8%。

  综合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4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7450.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幅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上海的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2004年,上海完成财政收入359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全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据抽样调查,2004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83元,比上年增长12.2%。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家庭比重达到2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337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家庭比重达到36.8%。

  城市建设

  上海以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和立体化交通网络建设为核心,1991——2004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5471.38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3.4%。

  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近年来上海相继建成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内环高架路、延安高架路、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磁浮列车、浦东国际机场、轨道交通五号线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构建了上海市中心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和“十字加半环”的轨道交通网。

  对外开放

  上海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贸出口快速增长。2004年,上海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600.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2004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8.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4%;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78.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6%。

  上海面向世界,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全年对亚洲出口32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3%;对欧洲出口168.03亿美元,增长58.3%;对北美洲出口193.32亿美元,增长51.5%;对拉丁美洲出口21.05亿美元,增长45.3%;对大洋洲出口16.04亿美元,增长59%。

  外商投资企业在上海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1034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利润总额677.55亿元,增长55%;交纳税金361.58亿元,增长20.4%;外汇总收入610.86亿美元,增长62.7%。

  浦东开发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长江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浦东新区面积522.75平方公里,自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以来,历经10余年的建设,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功能开发和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已连续13年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1990年浦东新区增加值仅为60.24亿元,2004年达到1789.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9.1倍,平均每年增长17.9%。

  浦东开发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构建多功能、辐射型现代化新城区骨架,城市功能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成为中外创业者的“投资热土”。至2004年年末,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浦东投资了11730个项目,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252.16亿美元。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充分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基本奠定了区域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至2004年末,已有311家中外金融机构集聚贸易区。德国北意志银行上海分行、西门子、阿尔卡特、汤臣、花旗银行亚太总部等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也相继进驻陆家嘴地区。

  世博会

  2002年12月3日,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是迄今155年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这一主题包含了“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和谐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与农村的互动”等五个副主题。为此上海将投资人民币3000亿元用于建造世博会会馆、轨道交通、过江桥梁、隧道等基础性设施建设。同时上海制定了《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要将上海建设成为法治之城、健康之城、生态之城、礼仪之城、诚信之城;要全面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使上海城市的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接近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在上海形成一种国际化的文明氛围,影响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意识的国际化人才。

  地方立法

  上海地方性法规的科学性和人文内涵不断增强。立法重心从经济领域逐步转向城市建设、社会管理领域,从重立法数量进入重立法质量,从重在规范管理相对人行为转到关注规范政府行为的新阶段。2000年以来,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34件,修改地方性法规53件,废止地方性法规9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3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采用了听证、公众讨论等手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尊重人民的意愿。如上海市针对中小学校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后学校、监护人和社会等方面责任认定难、赔偿处理纠纷多,矛盾突出的问题,由市人大常委会专门举行立法听证会,并出台了全国第一件《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为解决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出台,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条例在制订过程中,召开了12个座谈会,并且2次将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布,听取意见。

  人大监督

  实现法治,离不开立法;立法,离不开监督。司法监督,是人大实施监督权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人大代表旁听庭审,是上海市人大在这方面探索的新方法。庭审,是审判活动的中心,是检验“两院”依法履行职责,评价审判、检察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杠杆。上海市人大抓住庭审这一环节,开展了“旁听百例庭审”专项调研活动。

  2004年,上海市人大组织了153名市和区县人大代表,事前不打招呼,随机旁听了137个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庭审,并对庭审情况开展评议。针对“旁听百例庭审”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督促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查找原因,改进工作,做到监督和整改同步推进,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上海是中国最早一批建立新闻发言人的城市之一。2003年6月3日起上海的电视荧屏上出现了政府新闻发言人。此后,市人大、市政协和市高级法院、市检察院也建立了发言人制度。该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上海重大新闻的发布,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正确进行舆论引导和树立上海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对“中国上海”政府网站进行了改版,开通了实名制“市民信箱”、社区信息苑、街道电子公告牌等。截止2004年底,上海市各政府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6730条;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同意公开或部分公开的7392件。

  预防犯罪工程和“阳光社工”

  据调查表明,闲散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提升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关爱程度,努力消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不但是预防其违法犯罪的最根本的措施,也是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为此自2003年8月,上海市开始招募社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11月初,首批经过培训的专业社工正式上岗,主要工作是与社区内“失学、失业、失管”的闲散青少年建立联系,协助他们就学、就业或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迷恋网络游戏等问题。2004年2月,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正式成立,中心重点管理各区县社工站及专业社工,社工组织建设日益规范化。同时,“阳光社工”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4万5千名闲散青年被推荐就业,开展各类技能和知识培训3万3千人次,徐汇区的2440名社区闲散青少年自2003年8月以来无一人犯罪。

  2004年5月,上海市各区县政府全面建立预防犯罪工作体系,解决因社会变革、政府职能转变而产生的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强化对高危人群的实时动态管理,保证社会面上无失管漏管现象。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专业社工1283名,其中禁毒社工384名,矫正社工418名,青少年事务社工481名,形成了“个案工作法”、“团队工作法”、“分类工作法”、“社区工作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法,并建立了针对戒毒人员、服刑人员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和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自立于社会。

  行政执法责任制

  根据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考核评议制”,上海市于1997年开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至1999年,全市已有工商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等15个市政府委办局开展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试点,在该制度的推行过程中,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和执法责任意识得到增强,行政处罚行为有所规范,行政执法力度得到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得到强化。
  

  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工作行为,上海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审批权限,加强督察检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本市自2000年9月起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市原有的2027项审批事项,已取消、调整了1044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联合年检”使企业年检的验证过程,由以往的“耗费几个星期跑多个部门”,缩短到只需走进年检大厅这一个“门”,不到一天就能过关,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了群众的赞扬。
  

  人大旁听制度

  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上首次实行了人大旁听制度,该制度进一步保障了普通公民的知情权、参政权、监督权和评价权。今后上海将进一步对重大事件、老百姓关心的事件安排旁听;旁听报名和随机抽取的办法将更简便;对旁听公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将形成落实制度。对此上海市宝山区率先出台了《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办法》,并通过网上直播了会议过程,提高了人大工作的透明度,畅通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

  律师义务法律咨询

 近年来,许多上海市民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旧区改造、市政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动拆迁工作法律性、政策性强,又牵涉到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普通群众在与开发商、动拆迁公司等进行商谈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有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或者对被动拆迁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了解不透,往往不知如何正确维权和履行义务。为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沪上152名律师在市律师协会组织下,组成一支律师志愿团,为被拆迁人提供收费低廉或免费的法律服务,并通过“12348"法律援助咨询热线电话回答涉及动拆迁的有关法律问题,取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调解工作

  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相关性,为此上海市政府构建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信访、劳功仲裁以及诉讼调解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民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结合。人民调解组织在法院的建议或委托之下,参与诉前阶段的纠纷调解,及时化解地区矛盾。浦东新区推行了诉讼替代模式,长宁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在区法院设立了专门调解场所“人民调解窗口”,为人民调解与诉讼相衔接提供了工作平台,避免了民事纠纷激化和当事人结怨,并且降低了诉讼成本,减轻了诉累,构筑了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行政协调相结合。实践证明,化解群体性社会矛盾,需要设置一个专职调处工作机构。为此浦东新区、普陀区设立了综合性调解组织,由公、检、法、信访、劳动、工商、建委、民政等单位和人民调解机构的有关人员组成,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政府调处重大矛盾纠纷的机制。综合性调解组织通过实施矛盾排查机制、工作例会机制、联动调处机制、宣传教育机制,有效地预防了矛盾纠纷的激化,化解了大批群体性纠纷。

  街道乡镇建立“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形成人民调解、公安、信访、劳动仲裁互相配合的工作机制。金山区通过“窗口”载体,建立了“劳动纠纷调解站”,由劳动行政部门派2名劳动监督员在“窗口”值班,专门调解简单的劳动争议,调解成功后以调解委员会的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2003年,上海市229个“窗口”共受理各类纠纷13230件,成功调解11839件,调解成功率89.5%;办理来信来访54683件,办结50647件,办结率92.6%,解决了大量的反复重访、集访和经多次调解未决的疑难杂症。

市民法治意识

  市民的法治意识是依法治市的前提。近年来,上海市民的学法意识不断提高,通过媒体和自己看书两种方式学习法律的比例高达71.6%,市民的法律信仰、法权要求亦随之不断增强。据调查,有54.1%的人认为,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有14.3%的人认为法律代表了正义;有27%的认为只有每个人都遵守法律,社会才会安定。同时,学习法律、相信法律也逐渐改变着上海市民的行为模式。调查显示,67%的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立法听证会,29.2%的人处于中立立场,很少有人不愿意参加。并且有74.7%的人表示,当法律没有规定自己权利时,依然要依靠现有的法律与法律机制,以争取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

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前沿和缩影。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和谐的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在社区生活中都有具体表现。

  上海在社区建设中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重要抓手和渠道。教育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大。教育对象从以中小学生为主,向社区全体居民发展;教育目标从以优化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环境为主,向建设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化社区发展;教育内容从以青少年学生德育为主,向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发展;运行方式从以社区学校服务为主,向社区和学校相互支持、相互依靠,教育和社区建设互动发展。通过社区教育,拓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面,优化了社区育人环境,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促进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