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件中国古代书画藏品汇聚上博:不说绝后,绝对空前
12月 29日 10:15
 

  80年前,故宫博物院成立,深宫庭院的国之瑰宝直接面向市民,这与今天上博屡屡举行国宝展的动因一脉相承。从文物中欣赏悠远历史,从国宝中汲取民族养分,薪火传承是精神。

  陆机的《平复帖》是存世最早的书法国宝,陆机本身也出生在当时的上海地区。而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市民来说,肯定是没机会一睹真容。所以这一次上博全力争取,包括已故的汪庆正副馆长,也投入了很大心血,终于盼来这一次难得的机会。

  书画国宝都是有年限寿命的,“出来一次少一次”。所以元代以前的书画真迹,故宫平时也不展出,只在国庆50周年时展过一次。而从总数上来说,目前北京故宫收藏晋唐宋元的书画珍品大约是800件,上海博物馆的同期书画珍品近300件,加起来不过1100件。上海两次国宝展,不重复的72件加103件,这已经很不得了。资源就这么一些,绝对是不可多得,感谢故宫博物院的全力支持。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在人的一生中能看上这么几次,真是福分。

  书画经典的典范功能,能让人认识幽深苍远的书画历史何以生生不息,能让人理解起伏跌宕的书画领域何以指向永远,更能让这座城市的人们,在生活中多一份超越形而下的感悟,多一份文化震撼力的激荡。

  我们期待着,意料之中的震撼。

  “至少重现3年前那次国宝展的盛况,是在预料中的。”说到明日开幕的“书画经典———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气定神闲。

  3年前的2002年12月,《清明上河图》等72件“千年遗珍国宝展”轰动申城,数九寒冬里上博馆前的天天长队,让国家文物局一位司长当场落泪。这一文物界专家称为具有震撼力的“文化事件”,影响力甚至震动了国际社会……

  而今,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再度联袂打造的这次“书画经典”国宝展,在陈燮君看来即便不说是绝后,但也绝对是空前!

  五进故宫三上北京

  陈燮君的底气,首先来自于这一次开展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早在3年之前,在大获成功的第一次国宝展刚一结束,上博就顺势提出了“再举办一次”的设想,得到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及各位副院长的支持。去年夏,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陈燮君又与同为发言代表的郑院长商定,以再一次的联袂国宝展,作为故宫博物院今年庆祝建院80周年的重头戏,“一定会引起又一次的轰动。”

  正式筹备就此展开。其间陈燮君在中央党校学习两月,就专为此五进故宫。

  “我们上博书画部,既是熟门熟路,又确实尽心尽力。”陈燮君笑着坦承:如果说上一次国宝展的最大看点是《清明上河图》,那么这一次向故宫要来绝顶国宝《平复帖》,“有点强求了”。

  “纸寿千年绢八百”。而西晋人写下的中国传世最早墨迹《平复帖》,距今已有1600多年。要把这幅从未离开过紫禁城的故宫“镇宫之宝”请出“宫”,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当上博书画部主任单国霖第一次提出,当即被坚拒。

  寻求文物保护与价值开发的最佳平衡点,不久,单国霖二度进京,提出“只展一周”。

  故宫同意了!条件是武警护驾,且展出后回库“休息”3年,其间不再面世。

  就此,因上博专门另备一件展品补缺,原定的100件国宝成了101件。

  能不能再把《出师颂》请来?这幅同样年代久远的隋人书帖,在民国初年散匿民间60余年后,于前年被故宫博物院有幸以4000万元购回,同样是近年海内外瞩目的书林至宝。

  单国霖三上北京。还是只展一星期,又忍痛割爱主动请故宫减去一件别的国宝,只求同意。

  行吗?故宫慨然首肯,“不用减了,还要专门打报告,烦。”

  大喜!

  就此,加上上博同样另备补缺的一件展品,这次书画国宝展突破惯例出现零头,展品共计103件。

  陈燮君激动:“很难设想,这么大规模数量的国宝能集中在一次展出。这相比过去当然是空前的,要说今后很难办到,也是一点不过分。”

  103件国宝,宝贝在哪?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感叹:“这次展览可以说是规格最高的一次。而几乎每一件文物背后,还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平复帖》:启功先生尊“墨皇”

  光《平复帖》就传奇连连。它的作者西晋人陆机,不但本身就是位名人,曾写下中国文学批评史发端之作《文赋》,而且他的祖父陆逊,也是三国时赫赫有名的东吴大都督,火烧连营大败了刘备。

  当然陆机最有名的,还是这幅被启功先生尊为“墨皇”的中华第一帖———它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了七八十年;它是用秃笔写在麻纸上的;它只9行字却盖满历代名家收藏章印;它险些被清亲王后人卖给外国;它开价20万银元相当于当时北京10座豪宅;它被爱国收藏家张伯驹耗巨资买下后,又惹来8个月的绑架、300万的勒索;它在张伯驹连日绝食昏迷不醒以表决心下得以保全,却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无偿捐赠给国家,“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还有,陆机出生地“吴县华亭”,就在今天的上海。

  《苕溪诗卷》:当年曾经是碎片

  这幅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最好的行书作品,1963年出现在北京荣宝斋柜台时,却是一包袱被撕烂的碎纸片。

  当年发现《清明上河图》的古书画鉴定权威杨仁恺正好在,一看,大惊:这里面全是国宝!

  果然,这包碎片对出37件作品,《苕溪诗卷》就在其中,只缺少8个字而已。

  送来包袱的小伙子说,这是他父亲当年在长春地摊上收购来的。父亲被同伴谋“宝”害命,母亲坚强夺回后,默默守护20年……

  而写这幅字的米芾,本身明明是北宋人,却偏偏喜欢穿着唐代衣帽招摇过市;为了要别人一幅王羲之的字,居然不惜以死相胁;爱石成痴,竟曾向块大石“口称‘石丈’,著朝服持笏便拜”;而觅得一块美石后,竟抱着连睡了三天……还有,他的大儿子米友仁,也是南宋一代书画家,最有名的一幅代表作《潇湘奇观图》,这一次也来了。

  人帖皆传奇。

  《墨梅图卷》:中国书画史名作

  元代大画家王冕,和米芾一样癫狂。他科举没考上,就将文章一把火全烧掉;他经常头戴高高的帽子,身披绿色的蓑衣,脚穿木头鞋,手拿木头剑,在街上放声高歌,又或者骑着黄牛大声朗读《汉书》。他还有一个画荷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王冕小时很贫困,白天替人放牛时,就在湖边画荷花,终于画出了名。

  其实,他最厉害的,是画梅花,尤其是独创的“墨梅”。直到今天,人们说起国画,想到的还常常是水墨梅花,孩子们学国画,也往往由此起步。

  而这幅《墨梅图卷》,就是王冕的代表作。

  《兰亭序帖卷》:最逼真的摹本

  王羲之的《兰亭序》,或是被李世民带入地下、或是在武则天的乾陵,反正世间已无真迹,只剩历代书家的摹本。相传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几位当世书法高手,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其中,冯承素最忠实于原作,是最老实的摹本,也是公认最好的摹本。所以乾隆皇帝看到后,竟然认为是王羲之所作。

  书法界的至尊经典,来了。

  《雪江归棹图》:当皇帝成为画家

  作为一名皇帝,宋徽宗赵佶是太失败了,竟被金人抓去做俘虏。但作为一名书画家,这位首创“瘦金书”体、尤好花鸟画的中年人,倒颇显帝王之气。

  譬如,这幅《雪江归棹图》。

  一片平静的江面上归帆片片,银装素裹的山水之中偶尔露出几“点”行人。“水远无波,天长一色”,实在是才气满溢、大气磅礴。

  这位皇帝每次勉强上朝后,便匆匆赶去睿思殿写字习画。他曾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临摹宫藏17位名家佳作。

  《诸上座帖》:第一次完整陈列

  中国书法的“草圣”,前有怀素,后有黄庭坚。

  黄庭坚书法,真书不如行书,行书不如草书,而《诸上座帖》,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草书极品。

  还有一个第一次,就是这幅故宫所藏的字帖,长达7.29米,从来没有完整陈列过,而这次展览,是第一次可以一览无余。

  与此相同的还有南宋《洛神赋图卷》,全卷长11米,这次展出近10米,篇幅之长也是首次。

  《花鸟草虫图卷》:填补画史空白

  这也许是中国女画家存世图卷中年代最早者。

  当年北宋官员任谊的一位小妾艳艳,留下了这件传世孤品。长达2米多的花鸟图卷,勾勒用笔工细柔婉,全图以敷色见长。艳艳女史其人,本来只在典籍中有记载,且只短短数字:“为某官员小妾,擅书画。”而今,有了实物佐证。

  上博去年250万元拍得,“现在市场价至少800万”。

  还有,赫赫名迹———珍贵的唐韩《文苑图》、五代佚名画家《闸口盘车图》;元代文人画典范的黄公望《丹崖玉树图》、倪瓒《六君子图》、王蒙《春山读书图》、吴镇《渔父图卷》;宋元山水画代表作之一的王诜《烟江叠嶂图》;开出南宋新画风的刘松年《四景山水卷》……

  还有,传世孤品———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姜夔的《楷书帖题跋卷》;南宋著名军事家赵葵唯一传世的《杜甫诗意图》;元代宫廷画家商琦的《春山图》;文天祥的行书《上宏斋帖卷》……

  还有,新见珍绝———上博在今年接受捐赠的五代《星象仕女图》,为五代墓葬陪葬画卷,描绘了一位穿着华服的仕女,旁边饰有神鸟图案,弥足珍贵……

  103件国宝,明起饕餮去。



选稿:王洁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咪咪 郭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