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表彰"五五"启动
 
为居民点亮“法律明灯”开出“法律早市”
7月 5日 12:14
 

  夜幕降临,下班回家的居民可以到居委会“法律夜门诊”咨询问题;清晨早起,上街买菜的居民可以顺便光顾“法律服务早市”。闵行区普法宣传教育最大程序地方便老百姓,充分利用早晨和晚上空闲时段,让平日里忙于工作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免费的法律咨询。如今,全区271个居委会已全部点亮“法律夜明灯”,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律服务早市”也已开进社区。

  “法律夜门诊”始于闵行区江川路街道。该街道沧二居委调委辖区面积广,居民庞杂,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所属的江川地区有“三多”:大中型企业多、无业人员多、贫困家庭多,因此调委会面临着“三大”问题:居民生活习惯差异大、思想观念差别大、文明素质层次差距大。

  2001年8月,针对小区内白天发生纠纷调委会能及时调处,而夜间发生的纠纷却无法及时掌握、调处这一情况,居委会调委会设立“法律咨询、民间纠纷夜间接待室”,请小区内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志愿者,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夜门诊”,为社区居民们点亮一盏不灭的“法律明灯”。

  “法律夜门诊”设立以来深受居民欢迎。为了确保“夜门诊”实实在在地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居委调委会在社区内通过招募方式组建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其中社区民警和公安干警3人,司法行政干部1人,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3人,居委干部3人,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其他人员2人。志愿者虽然没有分文报酬,但却态度和蔼、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夜门诊”为居民排忧解难。

  由于夜间接待室能及时掌握纠纷信息,为化解纠纷赢得第一时间。2004年1月2日晚上7时许,居民杨某因婚姻家庭纠纷对丈夫不满,几近疯狂地将装在可乐瓶里的汽油洒在自家床上,准备点火自尽。眼看危险一触即发,沧二居委调委会“夜门诊”闻讯后紧急出动,奋力上前夺下了杨某手中的打火机。最终在社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杨某和丈夫达成了调解协议,一起濒于激化的纠纷这才得以平息。

  自2003年起,闵行区司法局总结了江川路街道的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法律咨询、民间纠纷夜间接待室”。如今,闵行区的271个居委会都有了自己的“夜门诊”,不仅为广大社区居民排忧解难,还为社会的稳定和小区的安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与”法律夜门诊”异曲同工的是”法律服务早市”。”法律服务早市”于2003年出现在吴泾镇。该镇当时大开发项目启动,涉及动迁费补贴、劳动力安置等内容的群体性纠纷及由动拆迁引发的财产、赡养、等方面的纠纷数量大幅上升,人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为了把“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向深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吴泾镇司法科在人民群众聚集地开设了“吴泾镇星期六法律服务早市”,每周六的早上7点至9点在文化馆的底楼门厅内,聘请法律专业人员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早市”以其时间合理、地点方便、服务专业、内容方式丰富等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为群众解决了不少难题。

  有一次,一位老人到“法律服务早市”要求为其解除与养女的收养关系提供法律服务。志愿者在听取了老人的诉说后,反复奔波于派出所、居委间详细了解情况,收集证据,代老人书写民事诉状,又陪其参加诉讼,使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又如一位农民对动拆迁中丈量尺寸有异议,与有关部门协商未果而到“法律服务早市”咨询并要求帮助解决。“法律服务早市”接待该农民后,向“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发出移交单,“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会同镇开发办动迁组的同志专程为该农民重新丈量,使问题得到了圆满妥善的解决。

  自2003年以来,“法律服务早市”开展活动近百场,提供了近千次法律咨询。



   作者:高国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