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玉溪市聂耳剧院座无虚席,第二届滇剧花灯艺术周在这里隆重举行,上千名观众与云南、玉溪两地艺术家及优秀演员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难忘的不眠之夜;歌声、笑声、喝彩声交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滇剧与花灯在今夜交相辉映。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部长尹欣为开幕式致辞
随着本届滇剧花灯艺术周的隆重启幕,将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滇剧、花灯这两门“滇粹”艺术上来。
滇剧、花灯作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经长期的演变发展,它们不仅在云南各种艺术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两朵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
滇剧,以昆明官话为标准语言,由多种声腔组合而成,主要有“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三大声腔及一些杂腔杂调。其形成较早,孕育过程较长,命名较晚。在明代被称作“滇曲”,辛亥革命之前,称为“唱戏”、“演剧”、“滇曲”或“云南戏曲”。后来,由于外地的剧种入滇,为了与之区别,在民国时期才出现了滇剧这一名称。滇剧以昆明为中心,遍及大理、宝山、腾冲、临沧、楚雄、蒙自、个旧、玉溪、通海、曲靖、宜良等地,滇剧近几十年来还改编产生了一些优秀剧目。
领导和演员合影留念
花灯与滇剧同样著名。其发展的历史可谓是一段综合分化的历史。其流行于云南全省,兼及川、贵两省的部分地区,是一种以歌舞形式为主的戏剧剧种,流传至今,约在清乾隆前后发展而成。花灯是从宗教性的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的艺术活动,特点是边舞边唱边行。花灯的唱腔由明清俗曲、云南民歌、省外民歌三部分和其它曲调组成。其艺术形态有曲艺式的花灯说唱、花灯歌曲和花灯戏三种。我省的花灯传统剧目约有400多个,主要表现本地风俗人情。
近年来,滇剧、花灯等地方戏曲艺术的丰富资源和独特价值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为我省艺术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而第二届云南省滇剧花灯艺术周的举办,则是我省振兴地方剧种、挖掘展示文化资源富矿、加快人才培养以及不断增强云南文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又一重要举措。
花灯小戏《天女散花》
滇剧花灯表演唱《颂八荣》
滇剧《白蛇传》
花灯小戏《探干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