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7日消息:昨晚上,台风肆虐暴雨如注,上海书展的中央大厅中却人头攒动,著名作家余华带着自己的新作《兄弟》与读者见面。
寥寥数语却又风趣幽默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余华说,作为一名住在北京、旅在上海的浙江籍作家,他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怀有非常浓厚的感情,他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是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而他也将他的全部作品交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种将整个身家托付的信任。
从一个在“文革”中长大,没有太多文学作品可读的懵懂少年,到一个在国际上屡获文学大奖的知名作家,余华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只要坚持,任何可能都会出现。他曾经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牙医,每天的工作对象就是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人体口腔。余华笑称“(口腔)那里实在没有什么好风景”。
直到1983年,一种神谕般的力量让他的生命出现转折。他尝试着写了一篇小说寄给全国的文学刊物,想过一把作家瘾。突然一天,他接到《北京文学》副主编的电话,约他到北京修改稿子。这次赴京,让余华在当地一夜成名,并进入文化馆专职写作。“就在接到这个电话的时候,我还想着怎么给人拔牙。可我的人生就此改变了!”
余华由此起步,一路走来,逐渐在文坛拥有自己的一方天空。人生的际遇使他愈发相信:一个人与最适合他的职业相遇是一种幸运,一个作家能够在最合适的时候也出一本书也是一种幸运。余华说,《兄弟》就是这样一部在最合适的时候创作出的作品,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珍惜这种幸运,用一种最真诚的写作作为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