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作频道公告>>通用专题>>第1期>>专题中部>>媒体报道>>正文
[解放日报]王安忆龙应台同台讲演中国文化
8月7日

  东方网8月7日消息: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三楼宴会厅昨天下午座无虚席。海峡两岸两位女作家王安忆和龙应台,在这里围绕“中国文化与中国出版”这个主题同台讲演。


  王安忆从对中国艺术材质的感性认识逐渐延伸到中国文化。她认为,中国艺术的材质像陶、瓷都比较脆弱,用于绘画的宣纸也容易撕裂,是不是材质的脆弱使中国艺术精致化?但是,“我很庆幸,有一个特殊的材质被我们所使用,那就是文字,它在中国文化材质中是个例外,它很结实。我曾经到马六甲,那儿的华人已经不会讲中文,但在他们的门框上却有中文字,虽然他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含义,但那个字形态很美,像幅画,就一直保存下来。”


  王安忆觉得,中国的文化很值得玩味,比如有些字谜就很漂亮,比如有个“门”的谜语是这样写的:倚杆,东君去也;刹那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而不见;闷昏昏,笑语无心。仔细想想,真是妙不可言。


  她直言,自己这一代人没有直接受到古文化的教育。不可否认,那些华丽而繁复的长句子,对中国现代汉语的丰富很重要。我们在接受这些句式的同时,也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启蒙。


  龙应台则在谈笑风生间开始了“读经典与价值观”的讲演。龙应台说,“我觉得,讨论是不是要读经,其实是站在现代时空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究竟是拥抱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是拥抱全球的文化宝藏?这两者是不是对立?我觉得,中华的宝藏不是在你的背后,而是在眼前,是全球宝藏的一部分。我读经,发现现代的东西就蕴藏在其中。它的现代、超前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实,现代的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东西,可能就在传统文化中。”她说,如果我们把读经的“经”所附着的其他东西分化出来,这个经就是一个个宝藏,关键是你能不能拿到钥匙,去开启它们。传统和现代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现代的年轻人只有读了经,才能决定是拥抱它还是抛弃它,所以,讨论的前提是:我们读了没有?


  龙应台最后打了个比喻:就像河流有明流,有隐藏的暗流。中国文化的厚度一直就存在着,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一部分被隐藏着。把隐藏的河流发掘出来,需要很多人的努力。

 
选稿:黄丽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姜小玲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