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10日消息:从开幕之日起,各路名人频繁亮相上海书展,让读者应接不暇,但昨天下午,“上海高校教授谈:读书与出版”的主题论坛,还是吸引了不少成年读者的兴趣。这些上海重点大学的知名教授们都在读什么书?他们在学术研究之余,也会关心畅销书的风向变化吗?他们对青春读物、励志图书有什么看法?读者把这些积攒多时的问题一一抛出,而教授们也开诚布公地谈到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图书,并对“出版界之媚俗现状”提出了警示和建议。
“拜金和媚俗”是两大弊端
在被读者问到对当今出版界的看法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守钧直指两大弊端:拜金和媚俗。“书店到处都有教人怎么发财的书,但这些写书的人自己都未必有钱,不过就是为了赚点稿费,把一本书搞得很豪华,让读者跟作者一起拜金。另外,出版界做的,不是引导读者,而是迎合甚至是跟着读者的口味走,这其实就是一种媚俗。不把这两个问题纠正过来,出版界就不可能进步。当然,不仅是出版界,媒体的问题也很严重,全国有那么多财经节目,有‘财富人生’,为什么就没有‘文化人生’和‘学术人生’?”
上海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光东表示,自己也看过一些所谓的畅销书,但有些实在看不下去!“现在很流行的‘80后’小说,我读了几本之后发现实在是不像小说,有些纯属‘瞎说’,可就是卖得好,这次书展上也有专门的青春文学展位。我也理解各个出版社,一方面要承担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又要赚钱解决职工的现实问题,这是一对矛盾。如何统一这对矛盾,是出版社面临的最大问题。”
出版界不应只培养“知道分子”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提到了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中发生的一幕:当他提出“用‘兰’字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个很简单的问题时,在场的两百多名经过层层选拔的优秀中学生都一脸茫然,偶然有学生回答的“AC米兰”或“兰(蓝)带啤酒”,真令人啼笑皆非。“现在的很多出版物,还有很多青少年电视节目,问的都是‘喜马拉雅山有多高’或‘尼罗河流经多少个国家’这样的问题,知道这些答案当然更好,但是,孩子们不知道尼罗河流经多少个国家,对他们的生活又有多少影响呢?几乎就没有!所以,我们的教育界和出版界,不应该只培养出一批这样的‘知道分子’来。给青少年看的,除了青春文学,也应该有一些完善孩子们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理解能力的优秀作品。”
“推荐好书”也是一种提升
按江晓原的说法,“在帮助公众选择图书方面,知识分子应该推荐一些好书而不一定要考虑读者的层次,因为推荐好书本身就会起到提升的作用”,当读者问起让每位教授印象深刻的图书时,几位教授果然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向读者进行了一次推荐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以研究张爱玲著称的陈子善特别推荐了《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通信集,记录了一位纽约女作家与一位伦敦旧书店老板之间的书缘和情缘。江晓原出人意料地推荐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让广大中国读者认识这位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领军人物,要知道,是阿西莫夫开创了“银河帝国”这一经典的科幻模型,而好莱坞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正是“基地”系列的通俗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