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作频道公告>>通用专题>>第1期>>专题中部>>精彩视点>>正文
治史路径的再认识: 重新出版吕思勉著作的意义
8月3日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严耕望的那段著名评论现在已被屡屡征引,严氏把吕思勉与钱穆、南北二陈(即陈寅恪、陈垣)相提并论,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通贯的断代史家》)。这个判断虽然为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所接受,然而吕思勉的名声显然比不上其余三家显赫。究其原委,据严氏分析,除了吕思勉自己甘于“埋头枯守、不求闻达”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其一,近代史学风尚偏于仄而深的专门研究,而吕思勉为学蕲向博通周赡之一途,故不免为一般学人所忽视和低估;其二,近代史学特别注重新史料的运用,包括发掘不常被引用的旧史料,而吕思勉的重要著作都是取材于正史,并不去刻意征引罕见的冷僻史料。严氏揭示的这个两方面,虽还不足以解释吕思勉何以不受“追捧”,但却道出了吕氏治史路径与西学传入后中国“新史学”的方向性差异,值得关注。

  近代以降,中国史学界受西方学术影响日深。入民国,先是浙人占据中央教育行政要津而章太炎门生弟子夺取京师学术重地,其后以胡适为首的新派人物异军突起,于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派、傅斯年的史料学派相继成为史学界主流,所谓科学的治史的态度、目标与方法一时主导了中国史学界,至今不衰。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些史家却与主潮并未合流。在钱穆看来,“高抬考据,轻视义理”的清代朴学即已流于琐碎而不识大体,而号称“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提倡窄而深的专门研究,“并主张为学术而学术”的民国史学主流,更是植入了近代欧洲史学方法的结果,业已远离“究天人之际,成古今之变”的中国传统治史精神。抗战期间,钱穆等人即已试图扭转专尚考据的学风,努力形成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学术。此外,陈寅恪、陈垣等人也明确地显示了与傅斯年等主流派在治学路径上的差异,他们极其重视正史与《通鉴》,精于考证而不以其为目的,强调在考证时不可不明义理,在专精时应有博通的识见,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的认同与回归。

  严耕望以吕思勉与钱穆、陈寅恪、陈垣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其实是在同一个评判标准下认定的。这样一个评判标准的形成,或许与严氏的师承有关,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对地与民国史学主流旨趣相异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体系中,吕思勉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当时的学术主流,吕思勉也与其他一些人一样并不认可,批评“专家的时髦性”为“今日学术界的最大的流弊”,因为“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真要明了,非注意全局不可”,而“今日各种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孤岛青年何以报国》)。严耕望对吕思勉在运用材料与为学蕲向两方面特色的概括,应该是触及到了治史路径这一实质性问题的,即吕氏较多地承继了中国史学的传统而较少地一味追随晚近的新史学思潮(当然,吕思勉似乎比二陈走得更远,他更注重史书的阅读与撰作,而缺乏新史学所崇尚的纯粹的研究)。

  1949年以后,大陆学术日趋政治化,“前辈史学四大家”的治史趋向实际上已经中断,开放后,学界迎来的是新一轮的西化浪潮,“新史学”再度受人注目,但另一方面,对治史途辙的深入思考,也在一些学者中间展开,于是陈寅恪、钱穆等人再度进入大陆学人的视野。而在海外,如果说所谓“中国中心史观”依然是西方人头脑中的中国中心而置之不论,那么钱穆弟子严耕望、余英时等人的历史观念与治史实践,则接续并深化了民国以来并非主流的那种以中国史学传统为本位的探索。在学术研究取向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吕思勉的重新受到重视也应该是不足为奇的。正因为吕氏著作中贯注着其人与近代史学新风尚大不相同的史学精神,所以,重新出版吕氏史著的意义,也应该从这一角度加以体会。他的著作与一样钱穆、二陈的一样,标示着中国史学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可能是一个更为中国化的方向。

  这次列入《吕思勉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出版的一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氏四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属于吕思勉的最主要的著作,也都是已成为了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经典了的著作。《白话本国史》上起远古,下至1922年,乃名副其实的通史,当然极能体现吕思勉博通周赡的为学蕲向,也是其历史识见的成功实践。《白话本国史》1923年出版后一再重印,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行量很大影响也很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顾颉刚有言:“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而受顾氏赞许的“较近理想的”,也只有三四位先生的书,吕思勉先生的《白话本国史》即在其例。吕著断代史初版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列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吕思勉史学论著”再版,一般已被划入研究各断代史的最基本的参考书之列。虽断代为史,然吕著断代史的基础仍在于“通贯”,对此严耕望有着贴切的认识,上引严氏文章的标题即为《通贯的断代史家》,以“通贯”修饰断代史家,凸现吕氏史学风格。新一版《白话本国史》与四部断代史,取横排繁体,单行夹注,改正了旧版文字、标点上的错误,并补上了作者先前所作的眉批,对四部断代史八十年代版中曾删改过的地方恢复了原貌,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版本了,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选稿:黄丽春  来源:东方网    作者:乐雨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