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作频道公告>>通用专题>>第1期>>专题中部>>精彩视点>>正文
岩石上的远古艺术 荒原中的岁月印记
8月3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大麦地岩画》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当屈原仰望穹苍发出“天问”的时候,也许尚未注意到,人类文明的许多答案,不是在天上,而是留存在地上星罗棋布的岩壁绘画或刻画中。前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E.Anati教授曾高度评价欧洲史前岩画“是西方文化的基本部分,对它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深入考察欧洲文明的根”,中国是一个岩画遍布的国度,其中的大麦地岩画也以其数量之宏富、汇聚之密集、内容之精彩,成为中华文明硕大根系中的一支。

  宁夏贺兰山及卫宁北山乃北方狩猎和游牧部落最早活动区域之一,大麦地位于宁夏卫宁北山深处,从远古时期起,荤粥、鬼方、戎、狄、匈奴、鲜卑、党项、蒙古等氏族或民族就将自己的形象与想象镌刻在石壁上,成为大麦地岩画的集体创作者。在严格意义的文字形成以前甚至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岩画仍是众多狩猎部落、游牧民族记录自己生产生活的载体,留传给后人宝贵的信息与美的启示。大麦地处于宁夏和内蒙古的交界地区,北有阴山岩画,东北毗邻贺兰山岩画,南踞黄河,从其历史上生活过的人类族群来说,应和阴山、贺兰山的大致相同。但是,大麦地岩画数量之多,密集程度之高,内容之丰富,却较贺兰山和阴山更为突出。尤其是由于偏僻恶劣的自然环境,人迹罕至,好像世外桃源一样,使其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较少受到后人的干扰。所以,完整地整理研究大麦地岩画,其意义绝不局限于一隅之地,而对揭示整个北方岩画系统的特点和构成具有典型意义。

  由于地域相近,大麦地岩画与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有很多相通之处,但由于地质条件、岩石形态、部族迁移、民风向背等多种原因,大麦地岩画又呈现出卓尔不群的特点:

  1.规模密度超群。大麦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岩画分布就达3000多组,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达到200多组,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如此宏大规模的岩画实为中国乃至世界远古文化的丰裕宝库。

  2.时间跨度漫长。根据工艺手段、图像特点及理化方式等综合推测,大麦地岩画中最早的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最晚到西夏时期,约距今7000多年到距今800年之间。

  3.群体场面宏富。与以个体形象为主的贺兰山岩画相比,大麦地岩画具有更多群体性场面。最大的一幅岩画宽达9米,高约1.2米,刻画了100多只动物、符号等形象,画面宽广,富有震撼力。

  4.内涵信息丰富,涵盖了北方早期先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的意念、想象、怪诞离奇的神话题材。

  5.图文共源的初分。在大麦地数百个岩画的符号中,我们发现了似文似图的文字雏形,以及由单个符号或文字组成的复合图像。在此前世界范围的岩画研究中,只找到过零星的似符号又似文字的形象与图形,这对中国文字起源及世界岩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十几年来,全国各省区都在积极进行关于岩画的田野考察,宁夏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岩画资源和相当的研究优势。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率先在宁夏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成立岩画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研究专著及图文资料,并积极建设岩画数据库,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这套《大麦地岩画》图册是岩画题材出版的空前举措,也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九月出版的第一册(彩图部分)收录岩画彩色照片近1000幅,全套画册还收录影描图3000多幅及数百幅拓片集萃。画册采用大开本精印,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大麦地岩画及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并对大麦地的文化遗存、文物景点及地理、地质做了综述。这批第一手的岩画资料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大麦地岩画的整体风貌和细节信息,力求完美再现大麦地岩画的丰富精彩,突出了大麦地岩画在中国北方岩画乃至世界岩画分布中的重大学术价值,旨在使人们了解大麦地岩画,爱护、关心岩画,并为海内外历史、考古、美术学界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

 
选稿:黄丽春  来源:东方网    作者:袁欣瑜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