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合作频道公告>>通用专题>>第1期>>专题中部>>精彩视点>>正文
打造文化品牌也是服务全国 从《话说中国》热销谈起
8月4日

  1949年以前,商务、中华之所以能做大做强,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全国意识:读者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人,选题面向全国,作者也是从全国物色。这一次,《话说中国》能够成功,也应归根于通过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全国范围内聘请顾问,挑选作者,听取意见也是在全国范围内。

  热浪滚滚,到处都热,长热不衰,这是今年夏天天气的特点,也是《话说中国》热销的特点。一部知识性的通俗读物,到5月份单册销售总数已超过31万册,重版26印次,总发行量码洋超过2000万元;从上海热到北京,再到各地,从上海到全国各重要媒体都有宣传,市场叫好,学界叫好,主管领导也叫好。这样的业绩,在出版社林林总总、出版物铺天盖地、图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着实不多见。

  《话说中国》现象引起了人们很多的思考。出版社自可以从选题、设计、装帧等方面去总结,主编也可以从作者、文字、图片等要素去归纳。我觉得,如果从上海与全国的关系,从上海文化地位,从海纳百川、服务全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来看,也有一些东西值得总结。

  上海在1949年以前,本是中国的出版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大批著名出版社设在这里,出版社、出版人、出版物,在全国都无可比拟。1950年代以后,随着商务、中华等一批老字号出版机构迁移北京,一大批优秀出版人随之北上,上海在出版界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上海在出版界的地位与上海城市地位还是相当的,依然是仅次于北京的出版重镇。历史进入19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地方出版社、大学出版社面向全国,异军突起,迅速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海的出版地位事实上在不断下降。按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社长陈昕的说法,“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进取精神显然落后于一些兄弟省市,尤其是中央出版单位,在新一轮的出版改革发展中,我们原来的领先优势已丧失了很多”。本人不是出版业内人士,对出版问题完全外行,不敢置喙,但是从《话说中国》的成功,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通过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上海在近代以来就不是一般性的地方城市,而是全国的上海。我们在研究上海历史时,常常为确定一个人算不算上海人而犯难,因为上海是个大舞台,来的来走的走,川流不息,上海的银行、大学、报纸、出版社也是面向全国的。1949年以前,商务、中华之所以能做大做强,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全国意识:读者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华人,选题面向全国,作者也是从全国物色。这一次,《话说中国》能够成功,也应归根于全国意识,在全国范围内聘请顾问,挑选作者,听取意见也是在全国范围内。

  其次,找准市场。出版社人人都在预测图书市场,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摸准市场。针对影视图书市场历史题材作品广受欢迎、但戏说乾隆、大话西游、水煮三国之类充斥的情况,《话说中国》以正说、严谨、可信定位。针对许多历史题材作品内容琐碎、格调低下、形式单调、语言枯燥的问题,《话说中国》以生动故事为单元、流畅明快为风格、褒扬真善美、挞伐假恶丑为基调、图片精美为亮点,文字可读,图片可赏,可集中读,可分开看,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这就使得图书适用范围极其广阔。特别是以故事吸引读者眼球,诚如此书总策划何承伟先生所说,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记住故事中的一个人,也就记住了这一段历史的魂。同时,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不足的局限,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与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

  第三,时代意识。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历史故事成千上万,选什么、写什么,当然都有今天的现实在里面,都有学者对当今社会的关注在里面。古为今用,高扬主旋律,体现了编者强烈的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比如,书里选择的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的故事,体现鲍叔牙的美德一是行政为公,不计私仇,二是朋友互信,三是任人唯贤。书里有许多爱国故事、清官故事、诚信故事,都很生动,这些都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二十五史里有成千上万则孝子烈女故事,书里就很少选择。有了时代意识,就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编者与读者、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第四,追求卓越。时下类似于《话说中国》题材的图书并不少,从内容到形式也都不错,《话说中国》成功在于人好我精,精心策划,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历时6年,精心打造,不光每则故事都是精心挑选,认真表述,文字考究,而且,对于每一项内容,都尽可能吸收学术界新的成就,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对每一页都认真设计,精心制作,书的纸张的使用、色彩的搭配,都很讲究。

  第五,立足上海。《话说中国》的作者虽然来自全国,但主要出自上海。这是上海人才优势的体现,也是出版社立足上海优势、用足上海优势的地方。

  上海正在努力建成世界级城市。我们知道,所有的世界级城市都是出版中心,纽约是北美的出版中心,东京是亚洲的出版中心,伦敦与法兰克福是欧洲出版中心。上海在一百多年中,从一个普通的海滨县城,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一不靠地下矿藏,二不靠地上物产,靠的是人才优势、知识优势、信息优势。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一个聪明的大脑,一个绝妙的构想,往往比一台庞大的机器更为关键,这正好与上海城市特点相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说中国》给我们的启示,就不仅仅是一部书、一个选题,而是对整个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意义。

  2005上海书展将开幕,有关方面希望将书展打造成立足上海、面向华东、服务全国的文化平台。这是一个展示上海优秀文化产品的良好契机,上海的文化人理应借此机遇,深入探讨如何打造上海文化品牌,进一步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机制问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选稿:黄丽春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熊月之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