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风采新劳模
——记上海市经济工作系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劳模座谈会
东方网4月29日消息:他们中有“神六”成功上天的幕后英雄,有确保申城市民安全、正常用电的“守护神”,有飞机、轮船设计师,有加油站、卷烟厂的普通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来自上海经济工作系统各个行业、领域的先进典型、学习楷模。
座谈会现场
上海经济工作系统领导与劳模合影
今天下午,上海市经济工作系统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劳模座谈会。2006年全国和上海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五一”劳动奖状集体代表以及历届劳模代表,济济一堂,共话“学先进、知荣辱、强素质、树新风”,畅谈新时期新形势下劳模的光荣与责任。市经济工作党委书记潘志纯、副书记任连友和张金康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鲜花荣誉背后航天人的苦辣酸甜
2005年10月12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F运载火箭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同时也创造了中国人遨游太空时间的新纪录。神州沸腾,人民欢呼。回首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辉煌历程,上海航天人同样引以为自豪,因为上海航天工业承担了飞船上一舱两个半系统的重要任务。
然而,鲜花荣誉背后,航天人有着太多不为人所知的苦辣酸甜。2006上海劳模、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黄麟表示:“航天人的生活绝非大家想象的那般潇洒。‘零差错’、‘零故障’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其中要承载的责任实在太大了。”2005全国劳模、航天局800所班组长唐建平说:“航天系统科研任务重、责任大,每个人都深知学习、创新的必要,因为身在这样的岗位,形势之严峻时刻鞭策在身。”
为了火箭发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他们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排除几十万分之一的故障隐患;为了飞船载人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他们依靠科学创新和科学手段,优化飞船的布置和布局;为了打造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测控网,他们吃住在监测中心,不敢有丝毫松懈,保证飞船的安全稳定运行。
“就连家属也很有心理压力,一看到我拉长着脸,就知道遇上什么难题了。谁让我们的心时刻牵动在基地啊!”黄麟的感叹里,流露出对家庭的歉意。难得的是,航天人的家人无怨无悔,特别是妻子,为了配合丈夫的工作任务,她们不仅要照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要重视交流沟通,保证家庭生活的和谐,使丈夫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说,“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心系祖国服务上海海归的游子情怀
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站在火红的炼钢炉前或者流水线中……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劳模多为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工人。令记者意外的是,在劳模队伍中发现了几位年轻“海归”的身影。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全新变化,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祖国建设劳动大军的中流砥柱。
2006全国劳模谭永生是上海高桥石化精细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2000年他从德国读完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发展。在上海多所著名高校都向他发出邀请的同时,谭永生最终选择了国企。高温高压,管道纵横,“相比高校,国企可能在科研经费、工作环境上相对薄弱些,但对我而言更看重的是,从书本理论到现实生产的转化,从实验假设到具体产品的实现。”
谭永生坦言,“海归”不必只盯牢外资、合资企业,国企更需要人才,同样大有用武之地。在他所带领的团队,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他把自己在国外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新人,赢得大家的尊重;车间操作工的丰富实践经验,也同样令他有新的启迪。“工作六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个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必须带动一个团队发挥合力、调动才能。这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制胜法宝。”
上海飞机制造厂总工程师姜丽萍同样也是“海归派”。她和丈夫、孩子曾经在英国生活,当祖国召唤她的时候,她义无返顾地放弃了英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上海。面对国外同事的不解,姜丽萍说,“我是个中国人,天天在为别的国家做事,为什么不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事呢!”
如今,国家已经作出自主研发飞机的决定,姜丽萍也作为重要一分子参与其中。她充满自豪地表示:回国是值得的,个人的奋斗能与国家的目标相一致,是作为工程师的莫大幸福。姜丽萍还向在座的劳模发出邀请,再过几年,一起乘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