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文
陶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月28日

image

  陶颖,男,1960年1月生,汉族,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及设计系,硕士研究生,现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设计部部长、研究员级高工。曾获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领域创新人材精英奖等荣誉。近年来,他的名字随着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的“好望角”而名扬四海,成为当今中国造船界负有盛名的青年设计师。他还是美国ABS船级社、英国LR船级社、日本NK船级社、法国BV船级社技术委员会(上海)委员。

  用智慧和心血铸造中国“好望角”

  陶颖同志是绿色环保型17万吨级好望角型系列散货船总设计师。他长期从事船舶总体设计,曾参与设计建造15种船型计100多条船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他的聪慧和勤奋,使他在参与开发、设计“好望角”过程中一举成名。新千年,外高桥与有关单位组成了联合设计小组,共同开发、设计绿色环保型17万吨级好望角型系列散货船,该开发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装备创新研制项目。作为总设计师,陶颖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前期开发调研、后期设计建造。

  他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在开发过程中,他陆续走访了好望角散货船的装卸港口,了解港口的天文、地理以及目前状况和未来发展情况。还先后走访了国内外船东、船级社和造船企业,获取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他亲自编制了好望角型系列散货船技术规格书,并带头研究航行于国际航线上的散货船的设计方案,总结出现有17万吨级散货船的三个缺陷,并对症下药。在不增加系统风险的情况下,他利用成熟的技术和绿色环保的理念,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构想:出于船体平衡的考虑,过去一直是将庞大的燃油舱安置在船的底部。但底部不仅容易受损,造成海洋污染,而且修理难度大。通过优化设计,将燃油舱位置挪到船体上部的两侧,并采用双层隔离空舱进行加固。同时,通过反复的论证和精确的计算,改变压载水舱的分布和排列,使得压载水舱的配置更加合理,排空、注满顺序更为科学,不仅降低了船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这一创新设计,使该船型成为了一艘既满足环保要求的“绿色好望角号”,而且也提高了其装运效率和安全性能。经过二年多时间的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在重量控制、优化设计及探索大型船舶的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研究也取得了众多成果。

  一系列创新设计,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船舶设计理念,而且,引领了世界绿色造船的潮流。他那严谨、严密、严肃地科学态度,“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独特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航运界和造船界专家的认同和尊重。陶颖用智慧和心血铸造出中国的“好望角”,令世人刮目和惊叹。

  中国“好望角”驶向成功彼岸

  通过优化设计,载重吨从17.3万增加到17.5万和17.7万,成为我国目前建造的最大吨位散货船。由于在设计中融入了绿色环保理念和元素,成为国内第一艘获得美国ABS船级社“绿色入级符号”的船舶。也由于他的大胆创新和精益设计,使该船成为能进入法国敦克尔克港口最大尺度和最大吨位的船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中国造船工业赢得了荣誉。

  2003年5月17日,是中国造船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经过实船海上试验,各项技术数据达到或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期指标。48个航行试验项目全部考核达标,其中被船东评价为A级的达到80%以上。该船型的研制成功,使外高桥掌握了大型散货船的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填补了我国在好望角型散货船领域内的空白,为我国进军世界大型散货船市场积累了经验,对增强我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外高桥也被公认为是世界“好望角”建造中心。美国、日本、希腊、意大利、挪威、土耳其、比利时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航运公司纷纷下单。据统计,从2001年5月签订第一份订单至今,外高桥已累计签约53艘之多(已交付21艘),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40%左右,成为了国际品牌。

  2003年,外高桥制造的绿色环保型17.5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获得第五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铜奖,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A级。2004年又获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等。同时,获得二项专利实质审查,五项专利申请号(其中二项发明,二项实用新型)。绿色环保型“好望角”的研制成功,总设计师陶颖功不可没,为此,他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领域创新人材精英奖。

  勇于探索和实践先进制造技术,提升质量和效率

  应用先进造船技术,赋予中国“好望角”新的动力。为了提升建造质量和效率,创立世界品牌,他先后赴韩国、日本和国内大型造船企业学习取经。他充分利用批量船的优势,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法研究。

  2003年6月,公司专门成立了工法研究室。他带领一批有博士、硕士和大中专学历不同层次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深入造船工法领域,超越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工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挺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先后完成了超大型总段制造和吊装工艺、壳舾涂完整性、上层建筑整体吊装、跟踪补漆、支柱式胎架、预密性试验和WSD(壳舾涂一体化)设计等15个课题的研究。经过有关专家的审定,肋板拉入法工艺研究、快速搭载、脱钩技术研究、纵横向串并联造船工法研究等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在建造过程中不断显现,如好望角散货船的建造周期从首制船的22个月缩短到目前的10个月以内。富有成效的工法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外高桥造船技术和生产总量的进一步提升。

  用心培育设计人才,建立全新的设计管理体系

  陶颖不仅在船舶设计方面有独到的造诣和深厚的功底,热衷于技术攻关和学术研究,而且,还热心、耐心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设计人才。

  2000年8月,当他来到外高桥时,他所面对的是茫茫的芦苇荡和一穷二白的设计队伍。对他来说,真可谓是举步维艰。但他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从我做起,从基础抓起。

  外高桥是个新厂,而设计部的设计人员平均年龄还不足26岁,相当一部分是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毫无造船经验。为此,他首先抓岗位技能培训。针对设计部员工新手多、设计经验缺乏的特点,他自己编写教材,在设计人员中组织开展TRIBON设计应用软件的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学习有关的规范规则,组织技能大比武,为公司培养了首批设计人员。其次,抓管理建模。他积极探索造船业信息化设计管理模式,极力主张引进和应用TRIBON设计应用软件,为设计建模、后处理设计工艺以及切割指令等搭建了平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第三,抓工艺设计。实施“一级工艺”的设计,即所有工艺信息均由设计部在图纸中进行表达,生产中心的工人只要按图施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傻瓜造船”。第四,抓管理体系。以中间产品(分段)为导向,即将全船性或系统性的工作分别在分段中完成,然后进船坞总装。同时,在技术管理体系上,实行总设计师负责制,逐步建立起“统一指挥、分层管理、逐级考核”的科学管理体系。陶颖撰写的《17.5万吨散货船布置特点》、《17.5万吨绿色环保型散货船设计》两篇论文先后发表在《国际船艇》和《上海造船》杂志上,引起航运界、造船界的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他是一位开拓型的技术带头人,是好望角型散货船的设计权威,是一位永不满足,不断攀登中国造船新高峰的设计专家。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