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新闻 >> 正文
 
要动一次大手术-----关于电影《鲁迅》的化装造型
2005年9月28日 10:43
 

  记得第一次和丁荫楠导演见面谈关于电影《鲁迅》的造型设计时。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导演对我们化装造型的要求:鲁迅的形象必须象,要给演员的脸动一次大手术。导演的要求,预示了电影《鲁迅》的化装造型有很高的难度。

  以后见到演员,并进行造型时,确实征实了我预感。这次鲁迅的的造型完全不同于以往我国任何其他电影中的“肖像化装造型”。过去所谓的“特型演员”(特型演员首先是形象和原形的形象相似是第一位的。)在电影《鲁迅》中是不存在的。电影《鲁迅》中选演员,第一位的是其内在素质和演技。因此,我们要在银幕上塑造出一个形象完全相象的鲁迅,就必须如丁荫楠导演所要求的,要给演员的脸“动一次大手术”。在演员的脸上造出一个鲁迅来。

  我们面临着中国电影化装史上的新课题。

  当然也因此给了我极大的创作冲动。

  我们周密地设计了造型方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归纳出最能代表鲁迅原形形象的特征。并与演员的形象作对照,寻准两者间的差距。寻准了两者间差距就意味着找到了攻克堡垒的突破口。

  现代科技——电脑给了我们施展的空间。我们把鲁迅的形象和演员的形象同时输入电脑,在电脑中做对比,数据告诉我们最具代表鲁迅形象特征的是:略显窄且具有轮廓转折分明的额头,并由此衬托出颧骨的显突;高而深眍并略带下挂的眉骨;呈斜三角的眼形;肥厚的眼袋;以及大家熟知的胡子和发形。所有这些正是演员所不具备的。我们运用这些特征在电脑中给演员进行了“模拟化装”。结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见演员经过模拟化装后照片)

  在电脑上的“模拟化装”只是确认了我们寻找的鲁迅形象的特征是准确的,而真正要在演员的脸上造出鲁迅的特征,就得在演员脸上实施立体的“塑像化装”。这是个新课题:以往的我们的“塑像化装”大多用于“神怪”的造型。比如我们曾经拍过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漫画人物”的造型,如我们拍过的《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欲火焚身》。“神怪”和“漫画人物”的造型在审美定式上没有限定性,无限制的假定性能给我们的创作留有海阔天空的想象空间。而鲁迅的肖像造型是有必须的审美定式——那就是象鲁迅。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两个难题:第一是受原形的限制,我们塑造的银幕形象不能脱离鲁迅原形的特征;第二是受到演员形象的限制,我们给演员造型是无法摆脱演员本人形象的基础,我们不可能在演员脸上挖掉一块,演员的脸只能塑,不能雕的。这就意味着电脑数据告诉我们的鲁迅形象的特征虽然准确,但能不能全用?要不要根据演员的条件进行筛选?根据筛选后的特征塑造的形象能不能象鲁迅?都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我们翻制了一个演员的头,把演员的头搬到桌子上进行立体的塑造(见翻模的照片和演员的石膏模型的照片)。我们设计了四套方案,雕塑了四次,对四组塑像进行逐个对比。同时还翻制了几十套“塑型零件”的模具(一套方案就必须有六到八套“塑型零件”的模具)。每一套都制作出了“塑像零件”。(制作“塑像零件”是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每一套“塑型零件”从原料到成品需要七到八个小时。而且每一次化装都要用一套新的“塑像零件”旧的只能废弃),互相间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方案和最佳的“塑像零件”,才用到演员脸上。

  当演员坐到化装台前,经过三个小时的化装。一个活脱脱的鲁迅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人们在一阵惊喜之余,都以为塑造一个鲁迅是三个小时完成的。其实所有不为人们知晓的艰辛劳作都是在演员正式试装前,历时了将近三个半月才完成的。三个小时的化装只是对十套零部件、分十四个步骤进行组装而已,创作是在前期,后期只是工艺制作。

  实践告诉了我们,银幕上的鲁迅形象要象鲁迅,鲁迅原形的特征一个也不能丢失。重要的是如何来表现这些特征。比如鲁迅的颧骨显突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我们做了一对颧骨。结果演员有了心理障碍,我们不能强求,只能舍弃。但颧骨显突的特征却不可没有。那么我们就“曲线救国”。我们在做额头和眉骨时,让额头两边轮廓的转折尽量朝中间收,媚骨朝上移,由于额头窄了,眉骨高了,使演员脸显长也显瘦了,颧骨也就有了显突的效果。

  其实在创作过程中的许多磨难也成了我们成功的基础。虽然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确定由濮存昕来演鲁迅时,离开拍时间只有半个月多一点了,半个月多一点的时间要完成原本用两个多月时间才完成的工作似乎是在登天。可是,当我们把前期准备时所积累的“得失”作为塑造濮存昕的起点时,我们的创作起点顿时高了。当我们一天当作两天用,天天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虽然人很辛苦,时间倒也够了。因此,濮存昕的造型反而一下子就取得了成功。当然,个中的辛苦也只有我们知道了。

  有不少人都在问我们,濮存昕是不是演员中最容易化妆成鲁迅的。其实这是站在“塑型化装”的门外在问话,如果你一旦走进“塑型化装”的门内,你就会发现,关键不是去分析那一个演员更容易塑造,而关键是否找准了原形的形象特征,是否找准了演员和原形间的“差异点”,当你找到了差异点,又有了“塑型化装”这个能够改造“差异点”的方法,那么就如同照相机聚焦,就能把两点很快地重合在一起。这时就没有“难”和“易”之别了。

  对许广平的塑造,与对鲁迅的塑造作比较,我们是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路子,把“肖像”放在次要方面,重点找准点睛之笔,点睛画龙。因为许广平的形象是不为很多人熟悉的,我们不应把“肖像”放在第一位。而许广平的为人却通过书刊文字在人们中间流传蛮广,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对许广平的塑造更重要的是突出其时代感、美感和善良感。抓住了这些,就等于抓住了许广平的形象。

  电影《鲁迅》中还要出现大量其他的历史人物,如何塑造好如此众多的其他历史人物,也是化装造型成功的一个蛮重要的方面。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突出重点,带动整体。抓住要点,点睛画龙。也就是说,在整体的塑造上,对重要的、人熟悉的角色必须抓牢,抓好。在每个角色的塑造上也是找准点睛之笔,进行重点塑造,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沈东生   殷丽华 


     
 
【关闭窗口】
 
 
上影集团/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05 Eastday.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