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新闻 >> 正文
 
中国女导演伦敦影展呈献新片
2005年9月29日 10:17
 

    电影导演这一行,似乎一直是男性天下,据统计,女导演在行内只占7%。伦敦最近举行了一个名叫『雀眼观』Birds eye ylew的影展,专介绍这个少数族群及其作品,来自中国的小江也是百分之七的一员,参展作品是她的第一部大银幕电影《电影往事》。

  《电影往事》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经过,中间穿插了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也交织了电影对这个小女孩的深远影响,《马路天使》、《铁路游击队》、《闪闪的红星》一代一代的经典电影在片中出现,虽然这不是小江的自传,但你不难感到片中主角对电影的感情与小江有相通之处。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电视尚未流行,各地流行着露天电影院,曾几何时电影是中国人唯一的精神寄托,小江家楼下就是一个露天电影院,最初是完全开放的,后来就围起来,开始卖门票,最后还加上屋顶成为正式电影院,电视出现了之后,大家都不去看电影了,戏院也就关门大吉,她亲身经历了电影在中国的由盛至衰,与戏中女主角一样,小时候,她也是爬上天台拿着望远镜看电影,不知不觉,电影就成为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份。电影的故事是小江编的,但对电影的感情却是她自己的。不少人将此片比作中国版的《星光伴我心》CinemaParadiso,大概就是因为两位导演都对电影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电视抢走电影观众是世界性的,西方早已经历过,好莱坞亦早已找到相应之道,以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抢回失地。中国近二十年亦面对这一问题,前几年中国电影曾进入谷底,最近,有几部大片将流失了的观众又拉回电影院的座位上,好日子又像回来了,但小江并不乐观,她认为这只是个别某几部电影的成功,并不能反映整个状况。

  环顾中港台三地,台湾基本上已没有本地观众,拍的戏都拿到外国去争奖项,香港刚好相反,为照顾观众口味,普遍放弃创作与艺术坚持,产品流于公式化甚至低俗,结果仍是引诱不到观众卖票人场,当然,老翻(盗版光盘)也是致命的重要因素。据小江的看法,中国的情况有点像台湾,观众不捧国产电影的场,除非在国外拿了什么什么奖,衣锦还乡之后,才会被肯定。但自从张艺谋转型,冯小刚出现后,情况就有些改变。张导演捧奖捧得有点烦,现在作品都加重商业元素,里里外外卖个满堂红,十分成功。冯小刚则是天才加异数,是少数能叫好又叫座,并且没有拿过国际大奖的土产导演。除了他们,年青一辈的导演没有一个能征服市场,唯一出路是能在国外拿奖,扬名立万,拿了大奖回国叫卖,是个非常有效的免费宣传。如果没有拿奖你得要有钱,打广告、做宣传花费不少。

  小江不否认他们这些学院出身的导演与群众会有一段距离,原因是接受过专业教育,他们对电影都有一种追求,而老百姓只把电影当娱乐,这是个矛盾,她说:“我们了解艺术,但不了解大众。”不过,忠于艺术的电影不一定是票房毒药,好的作品是雅俗共赏,如果有好宜传配合,也可能是匹黑马。但有些电影标榜“艺术”,沉闷得非比寻常,一个定镜十多分钟,看得观众纷纷离场。相对而言,小江的电影仍然从观众出发,她拍戏讲究节奏感和速度,让观众保持兴奋,她说:“这是我的本能,我不爱拍闷片,我会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度。可能女导演较关心别人的感觉,我愿意拍一些好看的电影。其实,全世界的观众到电影院的目的都一样,都是要放松、要找刺激、寻娱乐、要一些极端的情绪体验。”

  中国电影以后的路向究竟何去何从?要在国际影展上大出风头,抑或要照顾国民的胃口,争取本地观众?好莱坞的路我们又能否借鉴?作为一个中国电影工作者,小江认为大投资大制作的动作大片,我们拍不过好莱坞,我们还得乖乖拍属于中国的东西,还是要从这片土地掘出自己的精神与内涵。此外,拍好电影还得要配合好宣传,作为导演,她深知宣传与发行的重要,其重要性至少不比拍戏低。(梁大佑)


来源:欧洲版《星岛日报》      
 
【关闭窗口】
 
 
上影集团/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05 Eastday.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