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新闻 >> 正文
 
《伯爵夫人》登陆上海 影片六大看点提前揭密
2006年6月18日 14:32
 
  看点一:画面好,故事好,整体质量高,很可能是自《末代皇帝》后最好的外国人拍中国的影片。

  《末代皇帝》的深远影响自不用说,意大利人贝托鲁奇的镜头下,北京紫禁城是如此壮观,神秘,且重忙了诡异之美。而加入了外国人想象后的中国末代皇帝的人生,则更具戏剧化与观赏性。

  同样的,《伯爵夫人》也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人文风情。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开放的、奢靡与破败同在,真情与虚伪共存的十里洋场。整部影片大场面的全景构图比比皆是,那些作为背景存在,或歌唱或起舞的群众演员,中外混杂,好一幅联合国式的人生素描。

  影片的时代背景始终与人物命运结合得恰到好处。那段黎明前的黑暗时光,纷乱动荡的上海时局,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层层推进,变得愈发清晰,叫人唏嘘。

  自然,外国人镜头下的中国,或者上海,总归带有想象的色彩。但是《伯爵夫人》最难能可贵处在于,这是部地地道道在中国完成的影片,没有出现任何断章取义,或者歪曲丑化。它不是《杀死比尔》里的中国;也不是《蝙蝠侠》里的中国;更不是《战争之王》里的中国。它是基于现实的,带有梦幻气质的中国上海;有难民也有绅士,有贵妇也有保姆乞丐。那个时候的上海什么样,在《伯爵夫人》中就是什么样。最绝的是,连上海最著名的跑马场,在片子里也有极到位的呈现。那场戏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华彩篇章,激烈的赛马场面,不断切换男主角的肢体表演,真是一场视觉盛宴。

  看点二:情感分寸把握到位,乱世中的一段具有古典气质的异国之恋,给人美的享受。

  《伯爵夫人》完全跳出了一般异国恋的局限,没有情欲、畸恋、变态、乱伦,总之是没有任何丑的东西。在爱情方面,这部电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和古典主义者。男女主人公从相识到相恋,整整135分钟的情感纠缠,所展现的肢体接触不过是一段倾听、一段舞蹈、一个拥抱和一个牵手。但是却比那些情欲张扬、活色生香的爱情来得更浓烈,更动人,更叫人牵肠挂肚。

  一个盲人与一个落难贵妇;一个上流社会的外交家与一个是受人欺压的伴舞小姐。身份的悬殊,个人境遇的差别,统统不是拒绝爱情的理由。他们最大的身份,恰恰是共同的--活在异乡的过客。抛开世俗的约束,他们对于彼此身份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认同。他甚至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便认定她就是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或许盲人特有的灵敏赋予了他别样的洞察力。而在拉尔夫·法因斯的演绎下,即便是盲人,我也敢说是全世界风度最好,举止最优雅,腔调最正点的盲人,是一个真正的绅士。至于女主角,娜塔莎·理查森真是美。她的美已经忽略了年龄,贵族气息油然而生。这样的女人,穿什么都是高贵的,礼服如此,破落衣装亦如此。戏里的风尘女子,在观众看来,哪里有一丝一毫的风尘气?有的只是没落贵族的一份感伤,倒是更添了几许风情。

  这样欲说还休、含情脉脉的爱情,在如今喧嚣浮躁的年代来看,无疑是种享受。更何况这还是一段处于乱世中的爱情,人情淡漠、世态炎凉下,更显这份感情的温暖与真挚。

  看点三:服装优美,时尚感强,旧时代上流社会的穿着打扮,恰是当代时尚的绝佳体现。

  好比咖啡厅里的歌女,那身素白改良旗袍,放在2006年的今天,绝对是最时髦的样式。包括那些贵妇人舞小姐的头饰、帽子、皮鞋等等,每一样都能在恒隆、美美、连卡佛里找得到翻版。甚至女人们的妆容,男人们拿香烟的姿势,都是现在时尚潮人的追求标志。

  影片还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时尚氛围,俄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中西交融,各有特色。可以看到俄国式的复杂修饰;美国式的简洁大方、英国式的古板优雅、日本式的精致细腻,以及中国式的东方神秘。这些元素,不正是现代时装中的经典所在嘛。2006年的时尚人士,哪一个会对这些陌生?我们爱都来不及,说不定还能从中找到些许时髦穿衣法则呢。

  看点四:移民城市的全景展现,真正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的完美注解。

  毫无疑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真正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尽管这类题材的影视剧早已不胜枚举,但是我敢说,《伯爵夫人》是其中最直观、最宏大、最优美的一部。

  到底上海国际化到什么程度?到底所谓的十里洋场是怎么回事?在《伯爵夫人》中都能找到答案--在夜夜笙歌的舞厅里;在各色人等的摩肩接踵里;在各种语言的安之若素里;在弄堂口玩耍的各国小孩身上;在俄国人与英国人楼上楼下比邻而居的屋子里;在那个梦想中的名叫“伯爵夫人”的咖啡馆里。

  这就是上海,好比现在的香港、纽约、伦敦、或者东京。走在街头,迎面而来的或许是黄种人,也可能是白人或黑人。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相处融洽,移民与移民间同样惺惺相惜。在这里,国籍不重要,过往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对生活的态度,这不正是21世纪的上海发展的方向吗?

  看点五:制作班底阵容豪华,奥斯卡得主倾力打造,是第一部完全在中国拍摄的由中国投资方参与的国际大片,也是中国目前为止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片。

  《伯爵夫人》的制作班底之豪华,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影片,它不是张艺谋章子怡式的国际化,也不是中日韩亚洲三国的跨国合作;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制作团队。

  导演詹姆斯·艾弗里,美国人。《莫里斯》捧回意大利威尼斯影展银狮奖;《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以及《告别有情天》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男主角拉尔夫·法因斯,英国人。演过一系列超级“名片”,包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爱到尽头》、《英国病人》与《辛德勒的名单》。还需要什么更好的证明吗?他的演技之好,在《伯爵夫人》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女主角娜塔莎·理查森,出生于英国著名的演艺世家,是活跃在英国电影,电视和美国百老汇的三栖明星。演过《曼哈顿的女佣》,《人质》,《仲夏夜之梦》等名作。她的丈夫连恩·尼森,也就是《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

  万尼萨·瑞德戈里夫,英国人。两度戛纳影后及一次奥斯卡女配角得主,还在一系列“大片”中有精彩演出,如《碟中谍》、《天地大冲撞》等,而我们最熟悉的是,她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演那个魔法学校里一身黑衣黑裙、头戴黑色宽边蕾丝帽的女魔法师。这次在《伯爵夫人》里,她演女主角的刻薄姑妈。

  还有编剧石黑一雄,英籍日裔。《告别有情天》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这次《伯爵夫人》则改编自他的畅销小说《上海孤儿》。

  摄影杜可风,澳大利亚人。说一口流利中文,并称自己是“患了皮肤病的中国人”。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作品包括《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泻》、《花样年华》、《2046》等。如今已迈开步子向国际发展,最新作品是泰国人彭力云旦拿域安导演,日本影帝浅野忠信主演的《无形海浪》。

  国内演员林栋浦、王洛勇和英达也在片中露了脸,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外国人充当群众演员,生生把《伯爵夫人》片场弄成了个小小联合国。

  看点六:选景有特色,画面无与伦比的美。

  看完《伯爵夫人》,第一反应是,这真得是在中国拍的吗?这真是车墩影视基地吗?那个码头在哪里?那个公园又在哪里?包括“伯爵夫人”咖啡馆,如今又在哪里?

  电影中的很多场景,无不给人熟悉又陌生感。好像是见过的,但是怎么在电影里看这么美,这么有腔调。那些我们平时见惯了的街道、里弄、舞厅,在镜头里统统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古典气质,唯美得不行,就连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也不是杀戮血腥的,同样带着一股古典气。或许通过《伯爵夫人》,我们能够发现另一个上海,一个我们所忽略了的全新的上海。

  《英国病人》、《辛德勒名单》、《红龙》、《不朽的园丁》、《哈利·波特》,这个英国男人的履历里写着一个个让人无法遗忘的电影名字。他旋转于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之间,调和着温情与神秘的百分比。这一次他的名字叫做杰克逊,看不见任何人,任何事物,只能凭感觉去触摸,去体会……


来源:搜狐      
 
【关闭窗口】
 
 
上影集团/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05 Eastday.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