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新闻 >> 正文
 
展示人性化 《伯爵夫人》给中国电影什么启示?
2006年6月29日 10:00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揣摩外国评委、观众的口味,以展现中国贫穷落后、阴暗面的题材“取悦”他们?还是紧跟好莱坞潮流,武侠热就拍武侠、魔幻热就玩魔幻?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伯爵夫人》以细腻的情感受到观众欢迎,这部中英合拍片给中国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其在形式上盲目追随西方,不如回过头来挖掘本土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

  《伯爵夫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讲述一位流落上海的俄罗斯伯爵夫人与一位美国盲人外交官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影片中除了有凄婉动人的情节,还有犹太难民当年在上海生活的背景。

  二战期间,上海虹口区的提篮桥一带,曾收留过万里远来的近3万名犹太难民。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这些犹太人与本地居民混杂而居,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他们甚至还学会了地道的上海话。为了帮助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生活,这座城市曾涌现过许多个“辛德勒”,绽放出国际人道主义的灿烂光辉。

  遗憾的是,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题材长期以来并没有进入中国电影导演们的“法眼”,同样负载着深重苦难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也未让中国导演们拍出过《辛德勒名单》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作。

  《伯爵夫人》的意义在于挖掘、表现了上海乃至现代中国一段渐渐被遗忘的历史。这部电影对于上海历史的深刻挖掘,丰富了上海的历史,也丰富了上海的情感力量。

  纵观近年来嚷着要“走向国际”的一些中国“大片”,动辄投资上亿元,在奢华的外表下,却是苍白的内容。可以说,一些中国电影人对国际电影市场的认识有一种错位,《卧虎藏龙》获得成功,就纷纷拍武侠;《指环王》红极一时,就投巨资拍中国的“魔幻”大片。离开本土文化的“根”去盲目跟风,结果只能是“四不像”。

  优秀的富有感染力的电影是文化输出的最好载体,例如《辛德勒名单》《钢琴师》等杰作,每部影片都给全球观众上了一堂有效的犹太民族苦难历史教育课。中国的电影应该向世界输出什么?用知名导演李安的话来说,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人性的、艺术性的中国。


来源:新华网  作者:肖春飞    
 
【关闭窗口】
 
 
上影集团/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05 Eastday.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