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飘书香 奉贤区南桥镇各类"民间"书屋以文惠民

2017/8/4 13:31:17    来源:奉贤报社    作者:张莉莉    选稿:梅雅莉

  为期3个月的奉贤区第七届阅读节闭幕了,但是关于阅读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奉贤区南桥镇的一些小区,阵阵书香在此蔓延。棒棒糖书屋、共享书屋、家庭书屋……

  因为阅读,居民们群策群力开起了各式各样的书屋;因为阅读,孩子大人们聚到一起分享知识的乐趣;因为阅读,小区里的氛围变得和谐温馨。

  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当下,南桥镇在利用好图书馆等场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小区居民优势,创新阅读方式,让书籍跟居民走得更近,将书香散落到居民区这个神经末梢,营造出人人爱阅读的习惯和氛围。

  亲子阅读乐融融

  《哈利波特》《草房子》……每周六上午,家住普康苑的王奕欣与妈妈会准时来到棒棒糖书屋,选一本她喜爱的书籍,聚精会神地阅读起来。静静地,一坐就是一上午。一年来,富康居委的十多个孩子都会相聚于此,大家都将每周阅读当成了习惯。

  这是南桥镇富康居委的棒棒糖书屋,也是亲子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书屋的面积并不大,大约20平方米,但布置整洁,充满童趣,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还有孩子们的画作和橡皮泥作品。儿童文学、天文地理、旅游美食……小书屋容纳着800多本书籍,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当初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上二年级,就想在休息日将年龄相仿的孩子聚在一起看看书。"说起当初办书屋的想法,志愿者姜慧蓝脸上写满了温馨。2016年初,姜慧蓝、顾玉华和邱宏芬3位年纪相仿的家长,找到居委书记金国。听了三人的设想,金国也深受感染,但令他犯难的是,居委硬件设施较为欠缺,富康居委下辖富康花苑、普康苑和浦南园3个小区。他左思右想,浦南园31号101室有一个活动室,可以腾出个小房间来。金国亲自上阵,将空置的房间粉刷一新,还把幼儿园淘汰的桌椅搬了过来。"硬件居委提供,活动你们来组织。"接过金书记手中的钥匙,三人也热火朝天地各司其职。邱宏芬在图书馆工作,她负责办集体借书卡,为书屋增添书籍。姜慧蓝制定阅读制度,每周六上午9:00-11:00为开放时间。

  在2016年4月23日的阅读日那天,书屋开张了。口口相传下,书屋开始小有名气,很多家长自告奋勇参与进来做志愿者,并且发挥特长为书屋添彩。徐豪情作为幼儿园老师,给大家讲故事,王燕、王亮帮助做活动策划,每逢假期,也会有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渐渐地,志愿者增加到了30多人,每周活动都由一名志愿者轮流组织。

  同时,居委也不断调动社会与共建单位的资源,让孩子走到室外,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军营体验活动、亲子运动会、讲故事比赛。"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孩子品味到棒棒糖滋味的童年,真正服务到孩子,让孩子们感到温暖。"姜慧蓝介绍,如今,棒棒糖书屋还组建了微信群,60多人入群,孩子们也会将自己想看的书在群里发布,群里的志愿者们群策群力找到这本书。

  "棒棒糖书屋虽然很小,但是通过这个小家,不仅小朋友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邻里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金国欣慰地说,今后我们将把这种长效机制坚持下去,成为小区的一个温馨场所。

  WDCM上传图片

  以书会友谈体会

  "最近重新阅读了《红楼梦》,又有了新的感受。""我最近去了香港,来谈谈那里的风俗人情。"每个月的15日,金峰家里总是格外热闹。虽然家住5楼,邻居们总是准时集结,参加这个有意思的读书会。

  金峰的家,在育秀六区。小区里的居民几乎都知道他家,这里是随想草堂文库,也是睦邻课堂间和家庭教育点,因为他家有6000册藏书,并且免费开放,让居民阅读。"我是农民的孩子,喜欢乡下那种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的感觉。"金峰说,虽然一本本藏书的累积,花了25年的时间,但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愿意分享给大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进彼此的交流。

  于是,从2012年金峰住进育秀六区开始,他家就成了一个开放社区。每月一次,以书会友。满满一阁楼都是他的爱书,除了很多稀有的全套读本,金峰还珍藏了一些名家题字的赠书。而这些,他都大方地让书友们品读。随着书友队伍渐渐壮大,金峰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读书会,不限于阅读,哪怕是生活中、旅游中的感想,也可以畅所欲言。"别看一上午的交流,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居委干部说,"这份坚持,让大家的气质、心境也都变得不一样了。"在金峰的感染下,很多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去年,金峰还在居委会的支持下,在楼道墙上制作了一个读书角和好书推荐栏。每月,把几本藏书放在读书角,供居民借阅,旁边还有一张他的推荐书单。一年过去了,金峰拿出去的书几乎全部收了回来。

  WDCM上传图片

  和金峰一样,贝港一区的沈吉明也在用阅读感染着身边人。

  满头银发却梳得整整齐齐,唱歌、拉二胡、写作乃至写博客都游刃有余。提起沈吉明,北港三居的居民们都知道,因为他是大家的"社区老师"。

  给小区的居民上课,一上就是20年。年近80的沈吉明,依旧干劲十足。1997年搬进贝港一区,"当时家住二楼,底下就是居委会,自己常常拉二胡,有一天居委会就循着音乐找过来。"而他与贝港社区的缘分也就此开始。

  居委邀请沈老师给小区居民上文艺课,2005年退休后,沈老师又开了一门时政课。时政,看似枯燥,却在沈吉明的讲授下变得通俗易懂。每个周末的上午,居委活动室总是挤得水泄不通。从"贤文化"到文明创建,从垃圾分类到公园建设,沈吉明将自己的所思所学,传递给周围的人。因为沈老师每天5小时的阅读"充电",让他满腹经纶。而他不仅爱读书,还爱写书。居委会底楼的图书室里,摆放着五六本他的《南上海方言》《超越时代的歌声》书籍。正是在他的熏陶下,居民不仅爱上了读书看报,还投入到实践中去。

  每天早晚,贝港一区的垃圾集中分类点前,总能看到志愿者们的身影。负责人姚丽萍说,沈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方法,所以志愿者们都主动加入。榜样的带动下,小区内的生活更加丰富,居民自身的文明意识、互助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WDCM上传图片

  共享书屋资源多

  "这是讲历史的,这是养生的。"黄昏,阳光三居的一位老人饶有兴致地打开了书箱,挑了几本书坐在一旁翻阅。平日清闲时,居民们都喜欢来书屋旁坐坐,翻翻书。

  在阳光三居,一路上,各色的小木箱不时会出现在小区健身点、树荫下、休闲长廊旁。木箱是常见的小木屋形状,有的还与小木椅相连。居民们说,这就是共享书屋: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借阅里面的书籍,也可以把家里的旧书放入其中与他人共享。

  共享书屋已在国外流行,今年3月,52岁的顾娟华在党员微信群里发布了国外的做法,"家里有很多书都束之高阁,小区里能不能专门有个供大家交换书籍的地方,这样,别人可以随时借阅我的书,别人的书我同样也可以看到。"大家伙一交流,觉得可行,就去找居委书记商量。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居委的支持。为了尽快落实书屋,居委会不仅自掏腰包,还多方筹措资金。最终,形成了1万多元爱心善款,相继打造了8个小木屋。

  书屋一建成,就受到居民热心捐书。其中,年纪最大的要属68岁的杨瑞金先生,是小区里的退休老党员,他带头拿出《杨王志》等7本书。"这些书籍一部分是相关单位、企业等捐献来,另一部分就是小区居民将旧书共享出来的。"居委书记杨志华告诉记者。

  打开一座小木屋,里面有文学、游记、养生等,一共十几本书籍。"起初放的都是老人爱看的。"杨志华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箱子里就多了各年龄层的书。有儿童喜欢的彩色图书、漫画类图书,有适合年轻人阅读的青春文学类图书,还有军事政治类图书等等。

  WDCM上传图片

  小书屋还配备了志愿者,向居民宣传小书屋的使用规则、实现小书屋的居民自我管理。书屋里有一张表格和笔。"每次借走一本书,或者放进去一本书,我们都要在表格上自己登记好。"如今,1个多月过去了,在外"漂流"了一段时间的书都能回收进来。

  居委干部范艳红说:"今后我们还将召集居民一年两次开展读书会活动,通过分享书屋,让大家走出家门,共同享受书籍给大家带来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