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育儿经"无法真正教会如何做父母

2018/1/11 11:06:27    来源:文汇报    作者:朱颖婕    选稿:王雅雅

  老辈“插手”育儿,家庭“战争”不断,怎么办?各式各样的育儿书、线上育儿课程、“10万+”育儿热帖,说法相互矛盾,究竟该信谁?面对新手爸 妈们的育儿焦虑,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副教授日前做客“幼有所育———十六区十六讲”育儿巡讲活动,一一给出了科学回答。

   沈奕斐表示,对0至3岁的幼儿来说,家应该是一个安全、幸福而自由的空间。在家庭早教中,家长不要过早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教习,不妨放手让孩子自由地玩 耍、发呆甚至犯错。爸妈们最需谨记的是,真正教你们如何做父母的不是那些流行的“育儿经”,而是你们的孩子,请相信他、倾听他。

  适当放手,不要当“完美爸妈”

   王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最近她遇到了一个烦恼:4岁的儿子马上要进幼儿园了,但他特别“依恋”自己,平时带他去儿童乐园,她有意离得远一些,让他和其他 小朋友接触,他便会害怕、哭闹,碰到事情了也不愿意找工作人员帮忙。沈奕斐把这种情况概括为“完美妈妈养出的温室花朵”。

  “不要做完美 爸妈。”在沈奕斐看来,全身心投入育儿,把孩子照顾、保护得滴水不漏,固然是出于为人父母的一片拳拳之心,但对孩子来说,这种“完美”的爱却传递了一个错 误信息:外面的世界没有那么安全,除了父母,找不到任何可以信任的人。事实上,父母们只要设定好一些底线,如诚实、注意生命安全等,这些底线就是你要让孩 子努力养成的习惯。剩下的,尽管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去探索,“孩子需要积累面对逆境的经验,他们要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走了弯路, 才知道正路怎么走。”

  而且,“完美爸妈”们通常有一个特点,喜欢给孩子“铺路”,恨不得把他们每天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但这样一来, 孩子没有了选择的空间,也没有独处的时光来感受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父母当得越完美,孩子的能力越弱。”沈奕斐强调,人类所有的发展都是在证明“我很厉 害”这件事,而不是“我的父母很厉害”。这种以爱为名的“绑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与老人共同育儿,家庭和谐最重要

  孩子出生后,小两口没经验,也忙不过来,老人“搭把手”的情况十分普遍。二孩时代,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然而,由于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相差较大,婆媳“战争”、家庭“战争”常常一触即发。

   对此,家有两娃的沈奕斐深有同感。她记得,在她生完大女儿“坐月子”的过程中,家里的老人坚持说要用艾叶草泡澡,结果每次洗完,身上总是又脏又黏。起初 心中颇有不满的她偷偷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艾叶草有消炎作用。她表示,老一辈口中的“土办法”,不少是对过去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 由于时代变迁,一些说法放到现在就显得不合时宜了,这需要年轻父母们理性判断。

  身为孩子的家人,无论是父母还是祖辈,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对于如何才算“好”,两代人的价值判断很可能会不同。比如年轻一代家长认为,孩子筋骨强健就是健康,可老一辈人普遍认为孩子白白胖胖才是健康。沈奕斐 说,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小社会,不能强求所有人在每件事情上都达成一致,“我们需要在明确教养责任和教育方向情况下,于差异中寻求平衡。”因为,家庭生活的 第一要义始终是和谐,只有家庭关系和谐,才能给予孩子更多成长的正能量。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科学育儿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词语,家长们尤其是新手爸妈们生怕如果不看几本教授写的育儿书、不上几节专家开的育儿课,自己的育儿方式就不科学了。对此,沈奕斐直陈,现在科学育儿正在走入一个极端,成为“科学主义育儿”,这需要家长们警惕。

   沈奕斐举了一个亲身经历:她的小儿子出生在美国。孩子出生后,她拿到了一张表格,上面列举了一些参考数据,比如孩子长到某一个阶段,对应的身高、体重等 应在哪个区间。比照这张表格,孩子一切正常。回国后,她带着儿子做了体检,却得到“偏瘦偏矮”的结论,这一结论基于一个参考数据,而那个数据只是一个中间 值。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把育儿书、育儿课程,甚至微信朋友圈热传的“10万+”育儿文章中的育儿经奉为金科玉律,却没有深究这些信息是否 正确或隐藏着其他含义。以1981年出版的美国经典育儿书《正面管教》为例,书中提到过一句话“尊重孩子的选择”,作者简·尼尔森对此并未多做分析,但这 恰恰是中国家长们需要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因为在美国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权责利非常明确,这句一笔带过的话在美国家长和孩子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而中国的 情况却不同。

  “有些家长依赖于教条式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恰恰忘记了真正教你们怎么做父母的那个人是自己的孩子。”沈奕斐希望,家长们能 够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或者直接让孩子告诉你们,他们需要什么。如果想补充专业的育儿知识,要尽量选择经典的育儿书籍,但在看书的时候,不要带 着功利的想法,要学会分辨和选择适用于自己孩子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