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 书写更宏大的海派艺术故事
不久前举办的“国际现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研讨会”上,全球艺术家观点碰撞——
“持续良性发展在于知识产出,通过物质文化的建设能够让人掌握一种技能的知识,”明斯特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乌苏拉·弗罗娜说。
德国学者卡特琳娜则表示,物质文化是一个产品,但我们不应该只是强调如何生产,而是要掌握这种生产的知识,才可以举一反三发展。
与会的姜俊老师提出,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当地文化,但文化本身起源于教育和传承,所以教育传承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它应当比艺术本身更受到重视……
▲与大家热烈讨论的姜俊老师。
活动的举办方之一,“中国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是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携手中华艺术宫合作共建的学术研究平台,由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教授担任主任 领衔学术发展。中心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相关资源,通过联合策划组织各类展览活动、共同进行专题学术课题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国际现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研讨会”上,海外学者热烈参与研讨。
走出象牙塔,书写更宏大的海派艺术文脉。据悉,去年年底,依托上海“文教结合”试点学院项目,上海美院与社会艺术力量合作,启动建设包括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在内的8家研究中心和研究所。
“这次长期合作,我们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制定了三年的建设规划,以打造都市美学为出发点,以服务于城市建设为核心,把美院的学术资源、学科优势和优秀人 才等各项资源,与艺术宫的发展规划精准对接,为其提供来自高校的智力支持和智库服务。并且借助中华艺术宫丰富的展览活动与丰厚的馆藏珍品,通过现当代艺术 史的重要事件和代表性人物的研究,梳理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将课题式的研究实效转换为城市的文化资产,将馆院合作的系列课题转变为社会共享的知识成果。丰 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与发展海派文脉,借助文教结合的优势为上海这座魅力之城输送更多内涵和品质的艺术内容。“
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介绍。
▲与大家热烈讨论的姜俊老师。
据悉,此次启动的研究中,不仅包括对华君武日记的研究及艺术档案数字化等内容,还有以海外优秀华人艺术家50年的创作成就为线索,研究与展示“中国现 象、中国风范、中国艺术”的系列项目。除此以外,扶青计划与青年学术和创作联展、“魅力中国美丽乡村”计划,以及艺术与科学主题展等多项活动也将相继展 开。
值得关注的是,以此为桥梁,艺术研究的国际化网络也正在布局,未来,一带一路艺术计划的实施也将带动国际知名艺术机构与现当代艺术 研究中心等形成国际美术馆协同合作的共同体,并激励更深入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互访”。“艺术领域的研究和教育,都应该是没有围墙的实践,期待合作能盘活 更多资源,激发火花。”金教授说。
除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外,上海美院还设置与上海中国画院共建的中国书画创作研究中心、与上海油画雕塑院共建的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与刘海粟美术馆共建的刘海粟研究中心,以及历史文化研究所等7家研究机构,将艺术合作的枝蔓伸展更广。
▲与会研讨的尼日利亚艺术家维克托。
其中,历史文化研究所近日传出消息,两本高品质研究成果即将出版。研究所负责人之一、中国美院教授卢辅圣的《海派绘画史》,是第一部海派绘画研究的通史 著作。该书以丰富史料和深刻思考,理清海派绘画发展史上的诸多关键性细节问题,并为今人提供了理解海派绘画史的新框架和新思路,几十万字的稿件已经初步完 成。研究所里另一位专家,上海美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张长虹,写的是关于清代画家石涛的艺术探究,也已完成。
“石涛与上海有缘,他曾于青年 时期,在松江学习禅法。20世纪初,上海画坛兴起‘石涛热’,近代海派画家如张大千、黄宾虹、刘海粟、贺天健等,艺术上都受到石涛深刻的影响。对他的细致 分析,可以让大家更深入理解‘海派’山水画艺术风格的来源……”提起自己的研究,张教授侃侃而谈。在他看来,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可以在合作中 引领更多高品质学术探索。
东方少年(kid.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