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千古流转的花事 品读《中国插花简史》

2018/4/2 14:54:1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妃蓉    选稿:王雅雅

  

  长期以来,插花作为一门生活技艺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但鲜有系统论述插花史的著作出现。2012年,中国台湾的花道师黄永川曾出版《中国插花史研究》,详细解读了插花艺术的历史,但是书中文字偏多,如果不是想专门研究插花技艺的,研读起来有一定距离感。最近出版的《中国插花简史》不仅弥补了这一缺憾,更是在全书的体例上做了更多全新的努力。

  《中国插花简史》不仅以朝代为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影响下插花艺术的流变发展做了系统的梳理,也以“花器,有形器载无形道”“供花,中式插花之精神力量”“宫廷插花,礼仪与装饰之营造”“文房清供,闲事与禅趣之寄托”等篇章,从插花艺术的本体出发,详尽阐述了它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发展。

  和其他艺术一样,插花艺术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在它发端发展兴盛的过程中无时无处不体现出中国人的美学传统和理念。中式插花讲究立意,注重构图的线条感,整体要清雅得多,它在空间上其实也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作为研习中式插花的入门书籍,此书图文并茂地简述了中式插花的历史源流,通过展示100余幅敦煌壁画、文人画作、器物图片和古诗词等,将插花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和传承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将插花放到历史的维度中去思考,同时又通过100余幅插花作品图片(全部出自中式插花大师孙可之手,他也是此书的第一作者)传递出了中式插花特有的恬淡古朴、沉静内敛之美。

  唐代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插花理论作品罗虬的《花九锡》,仅仅75个字却将插花及鉴赏之趣尽收其中,当时的插花艺术融汇了视觉听觉嗅觉文学体验等多重感受;而到了五代十国,韩熙载在罗虬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不同的花香和燃香的组合,在嗅觉维度上又多了一层;直到宋代,随着禅宗的兴盛,插花艺术也越发清疏俊逸起来;至明代,推行节俭之风,宫廷插花也仅在重大节日才插作,大多为瓶花,它们作为清供之品成为了文人最推崇之物;清朝时插花有式微之势,花的颜色与花瓶颜色的匹配成了一大观赏主题。了解插花艺术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拓宽对插花艺术的认知,思考花的世界与我们精神世界的连接。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国的插花艺术就是体现器可载道这种精神特质的极佳诠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中将花瓶称作“花神之精舍”,将花安插于花器中,就像把心灵安顿在容器中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让心灵完全浸润在了从容练达的艺术世界里。花器是有形之物,心灵的容器是无形之所,但却是古代文人和现在的人都需要诗意的美好去填充的所在,一场场随季节而来的花事更迭是自然的最好馈赠,也是对你我生命的最好礼赞。在《中国插花简史》的陪伴下,你会发现自己在鲜花的世界中多了一重欣赏的可能,插花艺术会重塑你喜爱的花之精神。

  孙可说“花由心生,由花入道,是我们向读者呈现本书的初衷”,此书的第二作者李响则把插花比作“通往传统生活、清明世界的一虹引桥”,所以,在这春和景明的美好日子里,不妨阅读此书,愿你我都能藉由花道为自己的心灵寻找到一处沉静美好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