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考新语|高校如何衔接高考综合改革?

2018/4/13 13:32:34    来源:上海高招发布    作者:郑方贤    选稿:王雅雅

  随着改革全面深化与持续推进,高校新的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然提上议事日程,这既是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支撑,也是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长远举措。

  近期与部分在上海招生的外省市高校进行了密集接触,听取他们对上海新高考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同时了解新高考入学学生的情况。各高校给予了热烈的响应,他们全面分析上海学生表现,同时积极研讨适应新高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大家有共识,上海学生的素质好,综合表现更为突出,随着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加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会有更多新高考下的生源进入高校,势必对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要求。高校要主动对接高考综合改革,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海试点的观察,高校都积极响应“两依据一参考”的招录模式改革。实施“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高校,依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对学生开展全面的考查,结合统一高考成绩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形成最终录取依据,是“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模式最成功的诠释。同样,针对上海实施以“院校专业组”为核心的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方案,高校都重新梳理招生专业,根据新规则安排招生计划,设置招生单位。正是由于高校的主动对接,保障了新旧高考体制的平稳过渡。

  高校对接高考改革不仅仅体现在招生录取环节,更要与高中的学科教学相衔接。改革推动高中教育体系发生系统性变革,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大为增加,相应的学科知识结构也得到有效改善,而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是建立在长期稳定的高考科目基础上的,难以衔接新高考下高中各科目的课程标准,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高校有必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以支持新高考对于高中教育教学的合理定位。

  高考改革强化了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为高校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高中三年组织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他们在学业基础、社会实践内容与研究性学习项目等方面也呈现出鲜明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如果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够以此为基础,加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将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的起点,提升培养成效。

  招生录取、学科教学、个性化培养形成了高校衔接高考综合改革的三个层次,目前还仅聚焦于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这也是由改革进程所决定的。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加强高校培养与高中教育的联系,以打破原有的基础教育以高考为目标,高校培养以高考为起点的分割模式。但高校通过设定招生专业选考科目以引导高中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系统推进学生培养改革,以贯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随着改革全面深化与持续推进,高校新的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必然提上议事日程,这既是对高考综合改革的支撑,也是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长远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