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龙《凭什么》为远去时代留影
上海文坛,60岁后再出发,成了一种现象。资深编辑金宇澄和评论家吴亮分别拿出了长篇小说《繁花》《朝霞》。诗人、纪录片导演王小龙的新作《凭什么》近期由文汇出版社推出。“老男人”们执着记录的不约而同都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记忆。
“旧梦再现,不一样的上海记忆”,是《凭什么》封面上的一行小字。作者王小龙身兼多重身份:他是原SMG纪实频道、艺术人文频道首席导演,纪录片作品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莎士比亚长什么样》等;他还是颇具影响的诗人,著有诗集《每一首都是情歌》等。诗人沈浩波认为,“出生于1954年的王小龙,既是上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先驱,更被认为是汉语诗歌口语化的源头诗人”。纪录片导演的身份,让王小龙的写作注重细节刻画的准确生动,诗人的身份又让他的写作自然而然地染上一抹诗意的色彩。
《凭什么》的诸多篇什是关于年轻人“我”或“他”或“你”,他们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整本书。这些文字扎实明晰,细致鲜活,生动描摹了个人记忆和时代生活。对此,金宇澄感叹:“我们毫无防备,常被王小龙这只突然伸来的大手,一把攥紧了心脏。”
“这本有点另类的小书对我来说份量不轻,写作和整理又持续了十年,所以当件大事。”王小龙说,整理这些文字,一不留神就会和过去的自己不期而遇,“陡然升起的陈旧背景前,过去的自己又熟悉又陌生地接踵而来。”在努力追寻自己的过往的过程中,他试图重现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上海,凸显出人在时代大潮中的顽强形象。
“这些文字大多写在网上,作家陈村主持的论坛《小众菜园》。真好,写一段贴一段,有时干脆在线打字,鼠标一点,传送出去,那种即时发表的快感是爬格子写作时期无法想象的。真好,可以装傻充愣,可以改头换面,可以丢掉日常的惺惺作态,可以不在乎你来我往的方式。”王小龙说,这些文字的写作介于非虚构和虚构之间,大致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看上去故事性强一点,后面就真有其人了。“起先想写到1979年为止,那年我离开工厂。整理成书的时候增加了后来的几篇,最后的《搬东搬西》也写在好几年前,不过补上了最后一次搬家。这些年来,上海人谁家没搬过?一个个家,串联起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也算回头收拾足迹的一种方式。”
当然,《凭什么》并不局限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那个远去时代的珍贵留影。青年作家萧耳说:“王小龙讲述的那些片断、记忆、故事,如今没有经历过那些个时代的下一代读之,或许会有某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错觉,而像我,这一勾连起某种记忆,依然有一种激动。”
“人生不过短暂一瞬,所以,一切并没过去多久。”王小龙说。“写小说吧,多好的文字。”金宇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