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更重要:快乐先行还是学业优先

2018/4/26 10:30:16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薇    选稿:王雅雅

  国内的“幼升小”大战又一次打响。适龄儿童和他们的家长陷入了紧迫的择校和面试工作。与此同时,美国的小学生录取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中。

  美国的小学从学前班开始,相当于国内的幼儿园大班。如果家有年满5岁的孩子,家长们就需要为他们在当地的学区注册报名。网络注册工作早在今年1月就开始了,家长们只需在网页上输入家庭住址就能查到所在学区对应的小学。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家庭居住地所在学区的好坏。众所周知,亚洲父母注重教育。所以近些年美国一些好学区已经成为亚裔人口的聚集地,房价也被一再炒高。

  由于只是短期驻美,我们并没有居住在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学区,住所对口的是一所连打分和排名都查不到的美国“菜小”。事实上,它甚至都算不上一所完整的小学,全校只有K、1、2三个年级,学生三年级时转入另外一所小学就读。在美国,只有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需要参加州统考,所以说白了,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完全逃过一切考核。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我不敢想象,在毫无压力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教育质量。

  在为儿子注册报名时,我欣喜地发现居然还有申请跨学区入学的选项。原来,周边的一些所谓好学校如果招生名额未满,会把机会留给申请跨学区入学的孩子。遇到僧多粥少的情况,会采用摇号的方式确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跨学区录取的孩子无法乘坐校车,必须由父母接送———这完全不是问题。于是我决定去碰碰运气。谁知这个想法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理由居然是乘坐校车是他去念书的重要动力。

  作为一位自诩开明的母亲,我当然尊重他的选择,只能在提交“菜小”申请表时不断安慰自己,学校好坏是次要的,主要还得靠自己。一位美国妈妈在得知我的担忧后非常不解。她告诉我,这所“菜小”是她见过的最好的小学,她家三个孩子都从那里毕业。我问她究竟好在哪里?答曰:因为学校小,所以全校师生都认识,关系很好———很显然,我们对于好学校的定义是不同的。

  两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学校的邮件,热情洋溢地邀请儿子去参加冰激淋派对。派对在被无数气球装点的篮球馆内举行。十来位准小学生们边吃着冰激淋,边和未来的老师同学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聊着聊着,孩子们就跑到室外操场追追打打去了。美国大多数学校没有早晨出操的规定。所以校舍之外一般就只有一大片草坪,和一些类似滑滑梯的游乐设施。三座大型彩色滑滑梯很快被叽叽喳喳的孩子占满。一旁的老师向家长介绍说,美国小学三年级之前都是以玩为主,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爱上学校。“看!他们好像已经开始爱上了!”老师的目光中充满了慈爱。

  美国大多数公立学校对学业要求不高。一位小学教师朋友告诉我,这几年美国教学大纲还在不断调低难度,因为不想有孩子因为学不会而掉队。也许这就是美国公立教育饱受非议的反智倾向。正因如此,越来越多对子女学业有要求的家长索性把孩子送去私立学校。在一些优质学区的公立学校,甚至出现了家长们联合“逼宫”老师,要求提高授课难度的情况。还有家长直接向校方申请让孩子跳级,理由是学业没有挑战会让孩子失去积极性。为了准确把握每一届学生的整体情况,美国公立学校也开设了入学面试环节。这类面试不是为了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老师们制订教学任务提供参考。显然这和国内的小学面试有着本质的不同,自然也不需要任何准备。

  直到当天早上,儿子才从我们这里得知下午要去小学面试。由于对面试没什么概念,加之他觉得那里就是一个有冰激淋和滑滑梯的地方,所以我家的这位准小学生一脸轻松地去了。面试依然是在小学篮球馆里举行。儿子被招呼进去之前正在看门口鱼缸里的鱼。接待他的是一位慈祥的银发老太太。儿子素来说话大声,加上球馆回音,我站在外面都能清晰地听到他们的面试内容:先是写名字、画自画像;接着是辨认形状、颜色、数字、字母;再有剪纸、数积木……最后,老师拿出一个绘本,要他指认哪里是封面、封底,哪里是故事的开头。整个过程十分钟不到就结束了,甚至都没有算术、认字、看图说话的环节,更别说才艺表演、家庭状况调查。

  结束面试后,老师专程走来给我反馈。儿子得到了71分中的67分,被扣去的4分全是低级错误所致。我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答都能扣分。老师却感叹:“他竟然得到了60分以上,真是太棒了!”美国老师经常会给孩子各种言过其实的夸奖,这常常让我担心是不是会让他们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受到表扬的儿子自信爆棚,开心地在篮球馆里跑跑跳跳。负责接待的老师把他领到一个堆满零食的野餐桌旁,邀请他吃些点心饮料。其实所谓的点心饮料不过是各种糖果和垃圾食品。自从3岁来到美国之后,他的健康饮食习惯难以为继。儿子为自己精心挑选了一袋果汁和一包薯片作为辛苦面试的奖励。离开前,老师又送了他一堆数字字母的闪卡、一盒蜡笔和几本小书,顺便提醒未来还有深入参观校园的活动,希望我们不要错过。见每次来都有好吃好玩的招待,儿子对上小学这件事更加期待了。

  和国内幼升小的轰轰烈烈相比,美国的幼升小程序异常简单,整个过程自然而愉快。正如那位老师所说,孩子们还没入学就已经开始喜欢学校了———这是美国小学教育最成功之处。但看似一片祥和的背后同样也有隐忧,教学质量缺乏衡量与监督可能会让部分教师放松懈怠。美国小学没有统一的教材,老师一般会根据事先制定的教学任务自行选择知识点的顺序和深度。学生每天书包里装的只有饭盒。低年级的所谓家庭作业,就只有父母每天陪着阅读半小时而已。家长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学校学了什么,也无法帮孩子复习和检验。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待他们的将是同样残酷的竞争。看看国内刻苦奋斗、埋头苦读的孩子们,大洋彼岸的父母内心有着另一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