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脸庞"映出中国电影的过往和来日
■七大板块206张海报作为“电影的脸庞”,呈上一幅“既有岁月可回首,亦有前程续奋斗”的锦绣画卷海报均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供图。制图:李洁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集中展示40年来中国影坛的新传承、新发展、新面貌和新变化,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精心策划了“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展览从今天起至2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影城、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展示场所向公众免费开放。七大板块206张海报作为“电影的脸庞”,为观众和影迷呈上一幅“既有岁月可回首,亦有前程续奋斗”的锦绣画卷。
方寸间窥得中国电影的荣耀和未来
电影是流动的艺术,海报是凝固的艺术。谈到为何会选择海报展的方式面向大众,本次展览的内容策划之一、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表示,海报是电影文化的重要载体,方寸之间,涵盖了电影片名、类型、出品厂家、编导、演员等多种信息。展览通过“传承、荣耀、开拓、绽放、步伐、奋进、新时代新起点”七大板块交相辉映。
“传承”板块开宗明义,以“三代影人同竞技”为核心,表现改革开放初期,老中青三代导演和衷共济,各展才华。从《小花》的温情到《巴山夜雨》的怀旧,从《骆驼祥子》的磨难到《乡音》的愁绪,一大批佳片佳作的海报带观众回溯记忆中的电影。
“荣耀”里镌刻了一个个中国电影人引以为傲的成绩:1983年,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在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拿下金鹰奖。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谢飞的《香魂女》摘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同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颁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获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个奖项。
“新时代新起点”以继往开来的视角,传递了振奋人心的力量:一组近年来新拍摄的影片,以海报形式亮相,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电影正在用全新的方式呼应时代、记录时代,继而彰显民族气派、国际视野和开放格局。
跨越了整整40年,不少海报的“娘家”并没有那么容易就能找到,可能要几经周折,甚至辗转五六个联系人。令影视节中心工作人员感动的是,不仅是上影,包括长影、青影、潇湘等许多电影集团在闻悉上海国际电影节“永远的画面”邀约素材后,都积极配合搜集海报。
“好料儿”悉数到位,怎么让观众看得开心、看得有收获,主办方也颇费心思。对于每个板块的重点影片,展览都配以电子海报屏。在“传承”板块,重点影片还配有精华片段,展览一头一尾的“胶卷拱门”则为喜欢拍照留念的观众设计了最有电影特色的场景。
一笔一画中蕴含着极致匠心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这次在家门口办展,上海电影集团义不容辞地亮出一系列“看家宝”,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巴山夜雨》《喜盈门》《子夜》《城南旧事》《大桥下面》等,都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回忆。
“不夸张地说,这些海报都是艺术品,它们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迹和美学风格。比如美术电影《哪吒闹海》的海报,他们代表着动画‘中国学派’这一独特的美学流派,从设计理念上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工作人员介绍,故事片的海报也采用了多种艺术创作技法,其中一些反映了强烈的民族化艺术追求,比如《小街》的电影海报以中国画写意手法创作,贴切描绘了电影中的情境。
2000年后,手绘电影海报逐渐被电脑制作喷绘技术所代替,前者渐渐成了历史档案,而后者中也不乏著名海报设计师参与的《黄金时代》《大鱼海棠》等令影迷津津乐道的海报。时代在变,不变的是那些充满了历史意义和美术价值的作品,以及用心创作所带来的温暖情怀。
在展览现场,主办方还设立了一个“点赞”装置,只要观众摁下按钮,就会实时跳出最新的点赞累计人次。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上海这座百年电影之城,始终律动着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