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成长 沪赴京奥运志愿者公益青春仍在延续
即将到来的8月8日,对一群年轻人来说,是一个万般激动和澎湃的纪念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奥运志愿者。十年前,上海选派了80名赴京奥运志愿者和20名残奥志愿者,为北京奥运这一重要赛会提供志愿服务。如今,十年过去,收获的“战友”情谊依然牢固,公益的脚步从未停歇,志愿服务的“初心”在他们十年中的工作和生活里美妙延续,那段闪着光的美好,依旧是记忆里最刻骨的青春。
与志愿者始终在一起
徐慧敏
十年前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运行支持岗位
十年后普陀团区委副书记
每个动作每个微笑都是参与奥运的一切
夕发朝至的T110次列车,时隔十年,徐慧敏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车次。十年前的7月24日,他和“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的上海赴京奥运志愿者们踏上了青春与奉献的征程。“那个晚上,对我来说真是过得又很慢,又很快。”
慢,是因为对于当时在海事大学读研究生的徐慧敏来说,一切都在憧憬中,将在别致的单体建筑——鸟巢中为全世界的观众进行志愿服务,是无上光荣和激动的事。快,则是因为同行的志愿者们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愿景,交流的话题停不下来。“那一晚上,很多同伴像我一样,因为太兴奋,几乎都没怎么睡。”
抵达北京后,迎接徐慧敏的是目不暇接的新体验和马不停蹄的上岗日。他被分派到运行支持岗位,也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跑”的“专业补位志愿者”。“欢迎来到鸟巢,祝您观赛愉快”。在电梯口,他用微笑迎接每一位观众。在看台,他一次又一次地为观众用快门记录下他们和奥运火炬的最美角度合影。在仓库,他不停地接收最新指示,拖着小推车进进出出运送物资。
奥运会闭幕式那天,组委会在仪式结束后特别把整个会场留给了志愿者们。“所有的志愿者全部涌向了会场中间,很多人忍不住抱头痛哭。”那一刻,《我是明星》的北京奥运志愿者之歌在会场上空环绕,所有对奥运的不舍、难忘交织在了一起,“那是自我价值、自我期待实现之后的一种释放”。
回到上海后,徐慧敏选择扎根于此。他在这里毕业、工作,也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如今,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在这些岁月里,徐慧敏搬过几次家,但所有和北京奥运有关的纪念物,他全部保留了下来,一样都没有扔。从北京奥运志愿者的衣帽、腰包、水壶,到纪念徽章、赛事票根、福娃拨浪鼓,每一样他都如数家珍,“当时的鞋子已经脱胶了,但我一直没舍得扔,上面还印着‘2018北京’的字样。”徐慧敏说,等孩子再长大一些,他会告诉孩子自己的奥运经历,“这段想想就会禁不住傻笑的日子,是生命中最闪亮的青春。”
从志愿者到“老团干”“初心”在工作中美妙延续
“你在你的领域里加油,我在我的领域里加油,我们在志愿者的世界里遇见。”服务北京奥运这短短一个月,徐慧敏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世界很精彩”。“参与奥运志愿服务仿佛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在多元的文化交融中我结识到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他们成为了我融入城市的更好动力,也成为了我对奥运志愿者经历刻骨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美妙的是,这段此生难忘的情感和经历,在我的工作中有了延续。”
2009年,徐慧敏研究生毕业,考入了普陀团区委,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团干部。入职不久后,就迎来世博会的“大考”,徐慧敏成为了普陀区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站宣传活动组的组长,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到上岗,需要倾心倾力,他再一次和大型赛会的志愿者工作开始了“亲密接触”。
凭借着在奥运进行志愿者服务的直接经验,徐慧敏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的游刃有余。不仅对于招募、培训、运维和激励等工作了然于胸,更能通过先前积累的经验对“小白菜”“小蓝莓”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在培训中,我们在安排上更加细化,也更注重实际培训,还提出了实操性到岗培训的方法。这样一来,志愿者上岗更清晰、更从容,提供的服务也就更专业。”
一次次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胜仗”不仅让徐慧敏对于志愿服务的“初心”有了延续,更让他对于志愿者管理工作更有“秘籍”和“法宝”。2013年,徐慧敏转岗到长征镇,负责党委宣传和文明办的工作,在积累了更多常态化、接地气的社区志愿服务经验之后,如今他又回到了团干部的岗位上,成为了普陀团区委副书记,志愿服务成为了他分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上海国际赛十公里精英赛、上海国际电影节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普陀站)暨上海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除了做好越来越多的赛会和活动志愿服务,徐慧敏也在不断从志愿服务理念中,探索群团工作的方式和路径深化,“在团工作中,讲求的也是服务理念,这和志愿服务是一以贯之的。通过服务赢得青年,也是工作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战斗力’所在。”
志愿服务成为精神支柱
夏文佳
十年前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服务志愿者
十年后融资租赁公司总经理
经过层层选拔共襄奥运志愿服务
十年间,这些来自上海的奥运会志愿者每年都相约聚会,大家举杯时,杯子里闪烁的是他们流金岁月的光亮。“中国很棒!”听到外国观众对开幕式的赞叹,看到他们竖起的大拇指,作为志愿者的夏文佳真切地体会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与志愿者伙伴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并肩作战,也令她收获了珍贵的“战友”情谊。夏文佳说,这是自己“生命中闪着光的美好”。
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是夏文佳生命中的难忘回忆。当年,她还是一名大三学生,本身就对志愿者活动很感兴趣,“更何况奥运会是一场全民共襄的盛典。”她在学校报名奥运会志愿者后,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学校入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5位学生之一。
当年7月,夏文佳就来到北京参加志愿者培训,随后被分配到鸟巢看台服务。
因此,奥运会开闭幕式正式举行之前,她就已经观看了无数遍开闭幕式彩排。
为了保证开闭幕式的效果,即使早已了解部分节目,志愿者们也没有泄露相关信息,“大家不仅没有外传照片,连在电话中和朋友透露节目内容都没有过。”她认真地说。
“中国”“China”开幕式结束时,夏文佳在看台引导观众退场时,听到观众口中最多的就是这两个词。而且她所服务的看台上有很多外国观众。不少人对着她,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中文说着响亮的“中国”二字。
他们说“中国很棒”“北京奥运会太棒了!”虽然语句简单,但夏文佳已经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民族自豪感,特别震撼。”直到10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一幕,她仍然热泪盈眶。
成功的开幕式离不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包括志愿者。凌晨的北京对夏文佳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的作息常常日夜颠倒,常常在凌晨去鸟巢,回到北大宿舍,已是清早四五点钟。”
为了更好地引导观众入席和退场,夏文佳在比赛前就背下地形,“鸟巢非常大,内部分好多层,还有很多弧形通道,初次到鸟巢的观众不容易快速找到位置。对着票面上的座位,我们要迅速反应,为观众指路。”
除了完成常规服务,志愿者还要灵活处理遇到的突发事件。她记得,一位看台上的老先生由于犯了低血糖,随时有晕倒危险。他向夏文佳求助,把钱交给她,请她帮忙买食品。可鸟巢的小卖铺前排满长队,于是她就将自己的午餐给了老先生,而饿着肚子完成了服务。
激励鼓舞志愿者精神支撑自己克服困难
志愿者服务时,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虽然非常辛苦,但夏文佳回顾起那段日子,“已经不记得当时有多么累,脑海里印象最深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场面,以及观众表露出的由衷的高兴。”
从参与培训到服务完成,大家能坚持完成志愿者工作非常不容易。她表示,往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志愿服务的经历都一直激励着自己。“当时,有一种说法,我们这些来自上海的奥运志愿者是上海的城市名片。能够从那么多报名者中选拔到我,表示我并不差,为我树立起了自信心。”
即使在工作中遇到难关,是百折不挠、坚强……这些北京奥运会时培养的精神,让自己能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大学毕业后,夏文佳进入平安集团工作,经过历练后选择创业,成为了车国网CEO。目前,她在一家融资租赁公司担任总经理。在职场路上遇到不少挑战,她都凭着这股精神一一克服了,还被上海市委组织部选拔为上海市杰出青年管理人才。
同时,志愿者精神也一路伴随着她。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使她荣获“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称号。北京奥运会后,她一直延续着志愿服务习惯,担任过上海博物馆志愿者和世博会志愿者,平时也常去自闭症儿童中心和孤儿院服务。
除了精神上的升华,她还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志愿者在朝夕相处的两三个月内,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份并肩作战的情谊是我生活中闪着光的美好。”她说。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使自己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如今,大家仍会组织聚会,相约一起运动,享用下午茶,抑或是共同参与志愿服务。“奥运会志愿者”是大家共有的标签,是一笔闪亮的人生经历。“尤其我们每年都会在8月8日前后相聚,感情非常深厚,凝结我们的就是北京奥运会这条纽带。”
细节服务理念影响至今
唐晓婷
十年前北京奥运会鸟巢检票及看台志愿者
十年后柔毅咨询创始合伙人、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
永远面向观众用耳朵欣赏开闭幕式
2008年,唐晓婷正在上海海事大学担任辅导员。热衷于志愿服务的她看到学校发布奥运志愿者招募信息后,马上就报名了,并顺利入选为奥运志愿者。紧接着,她参加了赴京骨干培训班的集训,由奥组委和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开展安全、服务技能和礼仪等模块培训。回到上海后,这些学员们又为更多志愿者培训。
当年9月,唐晓婷作为志愿者在残奥会上岗,负责看台服务、入场检票等。“永远面向观众”是志愿者残奥会开闭幕式负责看台服务的特点。志愿者基本上全程只能听到仪式内容,只有升国旗时,能和观众一起面向舞台,看升旗仪式。
此外,检票也是一件考验耐心的技术活。“10年前,还没有扫一扫二维码就能验票的技术,检票时,志愿者需要沿着票面虚线撕票,稍微差一点,票根就会不完整。”唐晓婷说,“无论是撕坏票根,还是撕得慢,观众都不会十分满意。”
“不好意思,我帮您撕完整一点。”她在检票时常常这样和观众说。因为沟通很重要,“和观众解释一下,大家会更愿意等待。”
认真尽责的志愿者是大会的一道风景。很多残奥会来宾邀请志愿者一起合影。身高将近1.70米唐晓婷都会照顾合影人身高,蹲下来和大家合影,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你们志愿者修养真好。”
亲历并鉴证历史志愿者理念影响至今
“年轻的时候能做一点事儿,是幸福的;如果刚巧能赶上历史的某一个瞬间,一起亲历历史、见证历史,则平添一份幸运。”唐晓婷表示,自己从志愿服务中得到了超越预期的收获,包括更丰富的人生经历、更优秀的朋友和更多元的视角。
奥运会期间的服务经历至今都影响着唐晓婷。“十年来,志愿服务理念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她表示,残奥会强调的“帮助之前要征得别人同意”理念非常重要,“这和社会情况是共通,有时候,人们好心不一定办好事,要考虑受助者心理。”
2014年到2018年年初,唐晓婷曾在金融机构工作,和一些高校有联系,会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讲座。每次她只要有机会向高校学生讲解生涯规划,就会提到志愿者经历为人生带来的成长,希望他们多参加志愿活动,可以在服务中结识更多伙伴,实现跨学校、跨专业地交流。
“作为志愿者,可能还会遇到沟通、协调的问题。希望学生在高校多参与,多经历,多锻炼。”唐晓婷说。因为志愿者经历较为丰富的人,能够拥有大局意识,对周围人的宽容度比较高。如今,唐晓婷是柔毅咨询创始合伙人。她的创业初衷正是希望增强人们的软素质。“在教育方面,把软素质做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同时,从商业角度而言,这也是教育领域可以补充的地方,是一个商业机会。”
珍惜情谊组织十周年回京聚会
大博
十年前北京奥运会上海赴京志愿者运营保障
十年后机关单位公务员
作为学生志愿者内心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10年前,作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大博还是一位大学生,现在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今年8月,一家四口将共同前往北京参加奥运会志愿者聚会。
服务鸟巢期间,大博的日常工作是田径比赛的看台志愿服务,包括依照观众票务,引导入座,以及注意现场是否有不符合观赛规则的情况,结束时疏导观众退场等。
比赛结束时,志愿者会守候在看台连接告别通道的位置,向观众做出欢送告别的手势。每位志愿者无论多累,都会微笑地送大家离开看台。此时,观众也会对志愿者微笑,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奥运会闭幕式为这场盛会画上句号。闭幕式结束后,“整个鸟巢变成了一个大聚会。”大博回忆到,当时所有工作人员都汇聚到场地中央狂欢,大家互相交换联系方式、服装和纪念品。
作为学生志愿者参与奥运会,大博感到非常荣幸,“置身于鸟巢这样宏伟的建筑中,内心感受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提升了个人的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
年年相聚奥运志愿者就像一个大家庭
奥运会结束后,大博就去日本留学了。在这之后的大半年,他都会非常自豪地和其他学生分享奥运志愿服务经历。而这些听众也都非常羡慕大博在鸟巢的服务经历。他感到,当自己与大家分享时,会油然而生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010年,大博回到上海,并开始参与工作。他感到志愿服务,以及在日本学习到的技能,存在共通之处,就是服务意识特别强。
服务和奉献是志愿者的核心。服务奥运会的经历不仅提升了大博的自信,还塑造了他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意识,要能够满足对方需求。”大博说,自己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出了换位思考意识,能够更多地站在受众角度,思考对方的需求,“我会在志愿者小腰包里准备避暑物品,包括仁丹、清凉油等,还为低血糖的观众,准备了两颗糖果。”
换位思考意识一直贯彻在此后的工作中,令他受益至今,“如果缺乏服务意识,我们就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另外,志愿者在服务中积累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大博说:“志愿者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10年间几乎没有中断过聚会,都很珍惜这份情谊。”当下,来自上海的奥运会志愿者正在组织10周年聚会活动。如今,伙伴们像满天星一样,散落四方,但是大家平时都会小聚,在一次聚会中,有位志愿者伙伴提出在北京奥运十周年之际回北京的想法。
为了让更多伙伴参与,他们选择了8月8日前的周末,即8月4日回北京聚会。截止目前,大概有30多位志愿者将回到北京聚会。他们还特地联系了鸟巢回访,探访10年前的服务岗位。并且回到北京大学,与当年对接奥运会志愿者的北大学生会的朋友们相聚、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