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可以"私人订制"吗?

2018/8/16 13:40:0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许民彤    选稿:蒋昕婕

  “私人订制时代”似乎已经来临。除了“衣”“食”“住”“行”这些物质的东西能够“私人订制”外,作为文化食粮的精神产品,如今也可以“私人订制”,比如阅读可以“私人订制”,文学也出现“私人订制”了。

  近日,一篇“私人订制会成未来文学发展方向吗”的文化报道里说: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订制”专属小说,听起来像是科幻作品中的未来场景。但如今,这一“梦想”已经在现实中初见端倪。近期,在网络平台上新兴的小说“私人订制”服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看上去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以其轻捷、个性化的特性,满足了读者细化、分众的阅读需要,在书写与阅读之间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关联”。继“一人食”风靡之后,这种“一人读”的阅读需求和习惯,也为社会文化研究提供了有趣的样本。

  有学者说,文学的“私人订制”预示了“文学的科技时代的未来”,有的则认为这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一种方向……

  为什么文学“私人订制”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和新的文学时尚?有人言之凿凿地说,一是因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以其个性化的特性,满足读者细化、分众的阅读需要;二是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其背后的心理需求,是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三是读者提出个性需求,写手“接单”,然后创作,最后“成交”,在这个文化消费时代,凸显了文学作品的商品价值。

  这种文学的“私人订制”是怎样进行创作的?让我们看一例发在某网络平台上的一份小说“订单”吧:“故事背景是《红楼梦》,主角是贾琮、某位皇子、某位身份比较高的少爷和小姐,关键词是逆袭、大纲可以详谈……”在这一个“订单”的评论中,已有几位写手对这个“脑洞大开”的主题表现出兴趣。倘若写手交出的作品能让发布者满意,这笔单子就可以顺利“成交”。

  这样看来,“私人订制”要首先有一个经典文学的参考文本作背景,其中的人物类型都比较固定,情节发展也是沿袭时下畅销流行文学中常见的“卖点”和“关注点”。如此“私人订制”的文学,既未见文学的“私人”自我的特点,也未见文学个性化精神的表现,基本上都是在一种类型化、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中的创作,这里面真的有文学的“私人化”吗?真的有文学独特的创造性吗?

  如今,小范围的文学私人订制可以达到供需平衡,可一旦“下单”的读者数量激增,单纯由人力来进行的写作很难跟得上。这似乎已成为文学“私人订制”的瓶颈。怎样解决?有专家提出,机器写作带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在机器写作的程序中,读者对于人物、情节、文风等元素的要求都可以通过具体的算法来实现。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投入使用的写作程序和类似实验已有不少,相关技术也必定会日臻完善。所以有人说,这种可订制的机器创作文学将更能贴合用户的需求,很可能会在未来拥有广大市场。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每一位读者“量身定制”专属小说,将不再是梦想。

  机器写作应用在“私人订制”中,或许能够解决内容供应端不足的问题,但以笔者之见,这实际是用创作主体的技术活动代替了文学的审美活动,以技术思想取代了文学的审美思想,技术意识超越了主创者的生命意识,它所遵循的是一套技术美学,创作主体是按照一种技术思想的程序、商业交换的法则去思考文学作品的生产、创作和消费的,它把技术性的思维扩展和延伸到文学艺术的写作中,文学所诉求的思想、描写的意象、展开的意境联想、语言的使用和形式段落的安排,都被纳入了程序套路之中,最终使“私人订制”的文学创造力和精神活动,降低为技术的层次。

  所以,利用机器写作代替人的创作主体性,按照大众文化的生产原则,让文学写作走标准化、类型化、程式化、复制化的路子,这难道不是有违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吗?不知道所谓的“私人订制”文学,其热捧和实践者是否看到了这一点?

  文学,是集合了人类所有人性品质的精粹和精华,是精神性的,灵魂性的。这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所以,文学艺术的这一特质,其精神激发与心灵向度,最终与科技、与机器、与程序没有根本性与决定性的关联。

  从文学规律来讲,独特的文学,文学的精神个性、审美品质、独创性,只能由一个灵魂、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产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不能由任何其他东西“代笔”。这已经说明,文学显然是不能“订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