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让孩子从补课班回归绿茵场

2018/8/22 13:42:00    来源:文汇    作者:张鹏 张瓅天    选稿:蒋昕婕

  

  速写眼下中小学生教育现状,这样的画面浮现眼前——他们没有时间玩耍、运动,课余时间一心扑在了补习班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身心健康不容乐观,家长们的“焦虑指数”也蹭蹭上涨。

  然而,鲜有家长意识到,体育运动其实是孩子卸下压力、释放焦虑的“发泄口”。有研究表明,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改善学生的认知功能,同时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增益作用,能有效降低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于是,教育界人士疾呼:“鼓励儿童青少年多参与体育运动吧,这是孩子释放焦虑、经受挫折教育的最好方式。”

  从小锻炼的学生都有一颗“大心脏”

  受市教委委托,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教授李安民去年在杨浦区三所小学开展一项有关小学生焦虑、心理韧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们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焦虑,对考试怀有一定的恐惧,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因过度关心考试成绩而无法安心学习的情况。

  “背负着较大学习压力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发泄的出口,而体育运动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静安区民立中学体育教研组长孙亮表示,体育课是劳逸结合最好的方式,在背景音乐中,学生们跟随老师进行前滚翻、双杠等各类体育运动,或者是通过游戏达到锻炼的目的,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尤其对于初三、高三学生而言,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体育运动更是一种释放焦虑,疏导情绪的有效方式。

  “我们总是抱怨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却忘了体育竞赛是挫折教育的最佳表达方式。”新中高级中学原校长、上海市中学生体协副主席徐阿根表示,从小锻炼的学生都有一颗“大心脏”:即使输了比赛,也要敢于直面结果,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从而战胜对手;而若赢了比赛,则要不断反思进步,才能保持领先。

  

  体育运动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国内外诸多科学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在李安民的研究中,他选取杨浦区政立路第二小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和建设小学300余名参与体育社团运动的小学生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相比没有运动习惯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患上抑郁、焦虑、自闭等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今年,李安民又主持开展一项围绕上海足球特色学校的研究,结果发现,积极参与校园足球运动的学生认知执行力比一般学生要高,他们的知识转化能力、专注力都比一般学生要好。

  中小学生养成运动习惯者寥寥

  尽管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好处多多,但中小学生养成运动习惯者却寥寥。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显示,小学生每天保证一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得分均值为17.7分,而初中生只有9.8分,高中生则降到6.5分。从四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效体育运动时间明显下降;从六年级开始,孩子的静态行为时间中,“屏幕时间”明显增加,平均每天超过两小时。

  让不少体育教师觉得无奈的是,不少家长甚至认为,高强度的运动对孩子消耗太大,导致上课时容易犯困,影响学习效果。对此,孙亮解释说,学生运动后感到疲惫,多是因为没有从小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生活作息也不好。试想一下,“平时不大动,偶尔在体育课上运动一下,自然会觉得累;更重要的是,现在孩子学习任务太重、埋头书本的时间太长,每天晚睡早起,如此日积月累,精神状态怎么会好?!”

  

  为何孩子的运动时间一点点被学业碾压?李安民认为,说到底还是因为学校和家长对于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认识有局限,尤其是没有意识到运动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正向作用。他表示,家长们普遍将孩子的智力发展等同于文化课学习,却从来没关注过运动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联。其实,“孩子的认知功能是在生活中全面发展的,并非简单地从书本知识中获取。”

  人生的“起跑线”也与运动息息相关

  在欧美国家,学校体育运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高中要求学生两节课之后就要去固定的场所进行锻炼,体育夏令营可谓最炙手可热的学生暑假活动;而一些欧洲国家,小学生在学业压力较轻的情况下,每天都在绿茵场上奔跑、传球。用孙亮的话来说,“运动对这些孩子而言并非一项任务和考试科目,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运动,就像没有刷牙一样难过。”

  从体育教学范畴来说,一类是体育课,另一类是课外活动,体育老师需要把两者都考虑到教学计划之中,将运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徐阿根表示,在校内习得运动的科学方法和必备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只有在学校树立起天天锻炼的意识,才能坚持到校外乃至未来。

  让孩子从周末的补课班里解放出来,回归到快乐的运动场上,不仅是学校体育课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话题。在李安民看来,家长首先要转变思维,不能单纯将体育运动与“玩”划等号,而应该明白,人生的“起跑线”与体育运动也息息相关。

  有专家呼吁,要为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创设更完善的社会环境。比如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和场地配置,为青少年体育运动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更有专家提议,为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设立运动意外伤害保险,降低运动伤害的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