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校园“上天入地”辟出大操场
杨浦区同济初级中学在全天候风雨操场上篮球课。郑逸洁 摄
地处五角场闹市区的同济初级中学建于1978年,占地8.8亩,没有室内体育馆。如果放在以往,遇到雷雨天气或者多雨季节,校长张晓明又该发愁了:体育课该怎么上,一周的“三课两活动”体育课时又如何完成?如今,学校新建的“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给篮球场加个顶盖——有了“保护伞”,两三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从从容容。
和同济初级中学一样,市中心的中小学校多是“弹丸之地”,天气变化容易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几年来,一批学校“螺蛳壳里做道场”,想方设法建起了小学校里的大操场。
建风雨操场和地下体育馆
新学期,沪上小学生的体育课再做调整: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各加一节体育课,实行“四课两活动”一周六节体育课的配置。这让一些学校原本就不宽裕的体育场地更加捉襟见肘:有些学校索性把体育课安排在周一的第一节,为的就是错开使用高峰,让学生有地方可以上课。加上渐渐全面铺开的“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改革,对体育场地的需求量更加大。此外,上海每学年有春雨期、梅雨期和秋雨期3个多雨期,如果没有室内体育馆,学生每个学年有近四分之一时间将无法开展体育活动。如何开拓出更大的操场,成为“袖珍中小学”的一道难题。
同济初级中学的风雨操场占地约830平方米,如遇雨天或是极端高温天,近四层楼高的顶棚可以在15分钟内闭合。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同济初级中学的体育课终于风雨无阻了,学校的篮球、手球等诸多学生体育社团也有了场地保障。2017年,学校成为第一批“市初中体育多样化一校多品试点校”。
除了建造风雨操场,还有不少学校把功夫做在地下:天山路第一小学的地下一层,原来是堆放杂物的仓库。如今,由仓库改造的空间铺设防水防滑地面、给墙面立柱加上软包,立刻变身功能齐全的室内体育馆。这块900平方米的场地可容纳四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此外,击剑、乒乓和武道馆也都设置在地下一层——冬暖夏凉,加上良好的通风设备,倒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空间。
走进向明中学操场下方的地下空间,豁然开朗:这个和地铁13号线同时开建的地下体育馆共有6690平方米,加上原有的操场,学校体育空间一下从原来学校总面积的3%提高到20%。
金点子有望推广复制
在高安路第一小学,覆盖整个操场的顶棚已投入使用。目前,上海共有三所学校试点风雨操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风雨天运动量、体育课时不足的难题。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学校有意建设风雨操场,却遭遇不少困难。有位初中校长坦言:“越是市中心的学校,周围居民区越密集。如果要造一个十几米高的顶棚,外加开闭合时发出的声音,通常会引起周边居民的异议。”但是同济初级中学和高安路一小的成功试点也给风雨操场的建设提供了思路:选择校内相对独立的空间建设顶棚,同时在材料的选择和后期的工艺上进行改进,为学生“遮风避雨”。
向明中学挖地三尺的成功,也使集团成员校共同获益。记者在现场发现,地下二层的篮球馆被一分为二,一边是高中篮球专业课,另外一边是七色花小学的体育课。向明中学相关负责老师介绍:“这样一个地下二层、15米深的地下空间,不仅解决了我们学校高中羽毛球、乒乓球、体育健身操等专项化教室的需求,也为周边的小学校提供了体育课的便利:比如七色花小学的体育课、清华中学女篮训练和向明初级中学初三的体育课,都是在这个设备齐全的地下体育馆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