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中海洋大学专家田间"开课"

2018/9/6 10:45:21    来源:青年报    作者:刘昕璐    选稿:蒋昕婕

  

  博士服务团第七分团赴广东汕头开展“科技下乡”,现场取水分析。受访者供图

  刚刚过去的暑假,上海海洋大学的教授博士服务团又一次开设“行走的课堂”。这支由教授、副教授、研究生等组成的队伍,分为8支小分队,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苏、云南、广东等地。他们通过对当地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保护等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产业发展,开设各类专家讲座,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开启了党建+科技服务的新模式。

  教授博士服务团十四年田间把脉开良方

  以“将科技成果服务社会”为使命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今年并不是第一次“行走”。早在2005年前,上海海洋大学的党员教师们就开始合计如何将科技成果服务社会。以已故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全国河蟹功勋教授王武为首,10个教授、博士组成了第一期“教授博士服务团”,赴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江苏高淳渔区,开展以河蟹养殖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双方还签订长期科技合作意向书。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认为这不仅使教师得到锻炼和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学校于2006年决定,每年在暑假期间组建教授博士科技服务团,参照全国渔业科技人户示范工程,下渔区第一线指导渔业生产。

  这一“服务”就已是第14个年头。服务团的成员每一年都在增加。长三角、珠三角、云南、新疆、宁夏、辽宁……服务团已逐步实现长效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服务专业面已从水产养殖技术延伸到食品安全和渔业经营管理;服务范围也从中东部扩大到中西部地区。

  “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来给我们实地诊断,这下心里就有底了,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广东汕头莲美村渔区的养殖户一边听着讲解,一边露出了笑容。

  广东汕头是我国南美白对虾和牛蛙等养殖品种的重要基地,有着与众不同的养殖模式。针对以上品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调控、病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第七分团为他们带去了科学的养殖技术。

  七八月的广东,正是炎热的季节。走进养殖基地,专家仔细查看了基地的种苗、水温、光照等情况,并详细询问养殖户的管理情况。经过对五六个养殖基地的观察分析以及和农户交谈了解,专家查明了“病因”,并开出了“药方”。

  全国“行走”开在江河湖海上的“公开课”

  养殖户需要的是可应用在养殖上的知识和技术,对此科技服务团为他们就地开设了讲座。“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事例,同时结合当地的生产实践,提醒养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上海海洋大学胡鲲教授说。

  在推出“退渔还水”政策后的奉贤,水产养殖从业者正热切盼望着科技人员的到来。“国家出台了新的环保政策,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但我们养殖户,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办。”针对这一情况,科技服务团成员戴习林教授作为上海市对虾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针对奉贤的实际情况,对养殖方式、新技术、新品种等提出相应建议,尤其是在养殖模式、苗种质量、养殖水处理和病害防治方面与养殖户进行了交流。

  在福州长乐区的鳗鲡养殖场,服务团了解并察看了鳗鲡养殖情况。针对鳗鲡养殖现状,服务团对疾病治疗和尾水处理等提出了相应建议。

  今年8月底,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服务团前往云南省德宏州农业局提供技术服务。此次科技服务是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与青浦区水产系统党建共建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党建+科技服务的一次新尝试。

  位于陕西省中北部的黄龙县,是一个靠传统农业安身立命的小城。2700多平方公里的县域,只住了5万多人。由于交通不便、工业薄弱,外来人口和商业开发极少。当地的水土几乎“零污染”。2012年11月,通过上海市委组织部“牵线搭桥”,把上海海洋大学的大闸蟹养殖项目推介到了黄龙。

  据悉,在引进大闸蟹之前,黄龙的百姓靠种植玉米、养鸡鸭为生,不仅致富无门,连脱贫也是老大难。后来经过专家教授的实地考察,黄龙依靠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成为了“蟹宝宝”的新家。

  “我们和当地‘结对子’,校地之间加强合作。我每年暑假都会和研究生一起到黄龙蹲点,就水草养护、投饵喂料等细节给出建议,不断提升那儿大闸蟹的品质。”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科技服务团成员成永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