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减轻补课负担?在教育之外求解

2018/9/11 9:18:21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邹大桥    选稿:蒋昕婕

  辽宁省人大一项针对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调研发现:高额补课费用,成为辽宁普通市民家庭的最大支出。当地媒体在调研中也发现,在沈阳等城市,不少家庭用于课外培训、补课的费用,高达5万元以上。

  说补课负担,自然就会涉及到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及对策各地都有,年年讲、人人讲,可问题却依然存在。为什么此题无解?因为补课现象背后有两大“闭环”:一是,要抑制家长、学生的补课冲动,就要改变招考制度,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而增加主观评价指标,制度执行可能变形走样,利益寻租可能潜滋暗长,底层学生家长更难以消除公平焦虑。二是,针对学生课业减负,更多减的是完成课业的时间,而不是课程内容的负担。一些学有压力的孩子设法寻求课后或课外的“补差”,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家长功利心态绑架下,忙于“提优”。

  两个“补课闭环”,忙煞家长,累坏学生,当然,乐坏了校外培训机构。现在各地在严查校外培训机构“强化应试、超标教学、超前教学”的行为,而家庭承受的补课负担,事实上未减反增。因为一些培训班、培训课程被叫停,而家长的补课诉求并未得到合理回应和排解,他们只能自行团课,自行租房,小班教学,隐蔽操作。而家长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随之出现明显增加。

  按下葫芦浮起瓢,是因为有关主管部门忽视了问题的源头——制度设计。头痛医脚,避重就轻,怎能求得正解?高考、中考制度难以一步到位完全多元评价、综合评价,但减负还有一定操作空间。辽宁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应当鼓励和支持广大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按照广大学生家长的诉求,允许学生在校上晚自习,允许家长委员会聘请教师为学生答疑,自愿缴纳必要费用。校内补课问题,不能“一刀切”,可以“切一刀”,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校内不进行有效利用,校外就必然强势占领。

  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问题,可能是经济问题,可能是社会问题。有识之士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之外,要揭示和解决教育的本质,不仅要在教育子系统中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更要在与教育子系统相关的文化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等,特别是在对教育子系统具有更大约束力的社会、行政等更大的系统中寻求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