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门诊:让学生身临其境当医生

2018/9/12 11:24:5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顾泳    选稿:蒋昕婕

  中医医学生进入临床“第一课”,往往从“老师接诊、学生抄方”做起。这种模式严谨然而未免刻板。如何引导学生将晦涩难懂的书本知识逐渐理解、消化,对症眼前患者,继而发展、形成中医临床诊治思维?身临其境式的教学门诊,成为一种创新选择。近日,记者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获悉,医院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中医“教学门诊”,同时借鉴西医医学“标准化病人”理念,以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内涵发展,为培养临床思维奠定扎实基础。

  教学门诊教学生“学习看病”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看门诊,各抒己见,从实际诊疗中找问题、觅答案。教学门诊较之以往,最大区别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龙华医院副院长刘萍告诉记者,“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知识消化吸收很可能并不充分。教学门诊则有所不同,学生模拟医生看病,将浩瀚的中医理论知识逐步应用到真实病例中。

  每周四是龙华医院中医内科教学门诊的固定时间。门急诊二楼内,中医示范科魏华凤副主任医师正带领几位大学五年级医学生“学习看病”。这次的病例是个心慌患者:年过半百的周女士自今年春天起常觉心慌心悸,西医医院看了一圈,并没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心慌、乏力、腰酸、头晕,年过半百,结合脉沉弱、舌胖大,我认为应该是虚症。”学生钱佳南说。学生杨昕接着补充,“患者心烦、心慌、口干、口苦胀气,焦虑叹息、舌偏紫,又有肝火扰心神气滞血瘀的实症表现。”魏老师会对每位学生的辩证依据进行补充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反思和完善。理顺了所有问诊细节,学生根据理法方药对应的思路给出治则和方药。对学生的处方用药,魏老师又进行了分析把关、补充完善。

  持续大半个小时的“头脑风暴”就此开始,反复询问患者细节、反复引经据典,几轮切磋下来,学生们不断纠正自己的最初意见,最终给出答案,“患者属于脾肾气虚,并伴有情志病。”魏老师给学生们点了个大大的赞:“这位患者症状并不典型,迸发许多症状,体质难辨,你们能辩证给出这一结论,老师很欣慰。”一边问诊,钱佳南还一边不忘安慰周女士,“您不要慌,中医调理后您的体质会改变,症状也会减轻。”看着医学生认真的样子,周女士由衷地笑了,“要当一名合格的医生,真不容易呀!”

  名中医资源首度向本科生开放

  医学不仅是经验的技术,更是人文的艺术。魏华凤说,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门诊、标准化病人引入课堂等一系列互动教学的探索,促进了教学相长,形成了“师生成长共同体”。今年上半年,医院在总结中医内科带教门诊的基础上,推进教学门诊向纵深发展,相继开设各专科带教门诊。据统计,目前龙华医院每月开设近40次教学门诊,多位志愿者、青年教师同时“扮演”标准化病人,学生教学中增长“实战”经验,老师也接受一次次“提问挑战”。

  所谓“标准化病人”(Special Patient),是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长期以来,标准化病人在西医教学中颇为普遍,“我们将中医特有的四诊技术(望闻问切)融入标准化病人,未来,期待这一模式在中医教学中能普及。”刘萍说。有意思的是,标准化病人志愿者中不乏医学生,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扮演完患者当医生,反复思考摸索,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趣,知识点记得也更牢。”

  据悉,助力青年一代“从学生到医生”的快速成长,今年教师节前夕,龙华医院同时启动本科生“杏林育苗计划”,9名本科生经遴选入围,医院名中医资源首度向本科生开放。首批入库的名中医工作室共计12个,覆盖心病、肺病、脾胃等多个方向,其中包括陈湘君、邱佳信、吴银根、陈以平等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刘萍表示,未来,医院将通过临床互动教学、整理医案医话等综合培养,为中医学生的持续发展注入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