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昆虫学博士为螳螂办个展

2018/10/10 12:37:50    来源:青年报    作者:刘昕璐 盛雨婷    选稿:蒋昕婕

  

  螳螂捕食

  

  何祝清给螳螂换水

  青年报实习生盛雨婷 记者刘昕璐 摄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生物实验楼人流涌动。由生物博物馆主办、生命科学学院昆虫学何祝清博士策划的微型昆虫生态展之螳螂展正在实验楼展出。不少校内外师生以及周边市民闻讯而来,共同秋听虫吟观虫态。

  初衷

  让“昆虫学”从课本走向田间

  作为华东师大生物系《普通昆虫学》的一名“80后”青年教师,何祝清一直有一个困扰:《普通昆虫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昆虫的细微构造、生活习性,而书中大多是黑白图片,不但难以对昆虫有直观具体的印象,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只是寥寥。“我尝试过带领学生们到田间采集标本,但可以捕捉的昆虫太少,难度很大。”举办昆虫展的念头便从何祝清的心里冒出来。

  因为要研究昆虫分类,何祝清每年要去野外进行两次大采集。在海南、云南这样生态环境优越之处,昆虫种类繁多,但是,学生不一定都有时间和条件去这些地方实习。在决定要办螳螂展之后,何祝清在今年暑假专门去了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四个地方收集螳螂。

  为了做到种类尽可能多样,他还向国内外的朋友借来他们的螳螂“宠物”。“螳螂的寿命一般只有三个月,我准备借一个月再还给他们。如果展览因为受欢迎而延长展期,恐怕就‘没命’还了。”何祝清开玩笑地说道。

  经各方“网罗”,本次展览共展出十余件展品,包括螳螂目螳螂科斧螳属的勇斧螳、螳螂目花螳科弧纹螳属的弧纹螳、螳螂目螳螂科静螳属的棕静螳等。

  “开展第一天,我的学生们都很积极地跑过来看,那神情是在课堂上对着书本时见不到的。中秋和国庆放假期间,看展的人也不少,我们每天都安排了学生值班,一方面保护这些螳螂,另一方面也可以给看展的人做介绍。”

  内涵

  发掘螳螂身上蕴含的传统文化

  昆虫种类繁多,为何要为螳螂办“个展”?何祝清表示,除了因为螳螂是比较安静的昆虫,较好观察生物学现象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螳螂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甚多,仔细探究极为有趣和富有内涵。

  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螳螂拳”,就是明末清初年间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的。当何祝清从饲养盒中挑出几只蝉喂给螳螂吃的时候,只见其捕食时“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这便是螳螂拳模仿之要义了。

  “在生态链中,螳螂处于较高级的位置,因而它们属于‘守株待兔’型,一动不动地等着猎物自投罗网。”何祝清一边把一只螳螂放在自己的手上展示一边说:“一般昆虫都是有六条腿的,但螳螂你只能看到它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肢特化为捕食足,好像人的手一样,专门用来捕捉猎物。”

  “成语‘螳臂当车’说的也是螳螂的这两条捕食足。虽然这个成语是形容不自量力,但对螳螂来说,两条捕食足够把比它更肥大的蝉给制住,吃进肚里了。”何祝清说道。

  在动画片《黑猫警长》中,有一集剧情是螳螂新郎被螳螂新娘吃掉了,这个恐怖情节成为了“80后”一代人童年的共同记忆。“所以,我们在培养蟋蟀、竹节虫等别的昆虫时,可以很多只放在一起,不管雌雄,但是饲养螳螂就得一只一瓶。”何祝清补充道。

  惊喜

  对儿童的自然教育越发受重视

  让何祝清惊喜和欣慰的是,有很多父母在此次国庆假期专门带着孩子一起来看展,其中不少孩子就是十足的“昆虫迷”。何祝清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了自然教育正日益被重视。他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带孩子走进自然。不过,对于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在对待昆虫的引导、教育问题,他有自己的看法。

  “我在日本读博士时,发现日本大多数孩子都能叫得出周围昆虫的名字,家长给孩子从小灌输的思想就是与自然亲密相处。而中国有很多家长从小就告诉孩子昆虫身上有细菌、会咬人、不要碰,让孩子内心里抗拒这些可爱的昆虫,这其实是错误的引导。”何祝清特别希望大家能明白,在无脊椎动物中,除了一些众所周知的卫生害虫如苍蝇、蚊子或者有蜇针的蜂类,别的昆虫鲜有会对人造成伤害的。“像小猫小狗这些脊椎动物,与人还真的会有一些共通病,而昆虫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太远了,所以无需担心。”

  何祝清还提到,自然教育是时下热门的话题,如果有机会,建议家长们带着孩子去一些自然保护区看看,至少让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什么是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概念。在他看来,如果引导正确,应该没有哪个孩子会不喜欢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心愿

  儿子名字寄托对环境的责任感

  与昆虫的缘分,不只是读书和科研。昆虫在何祝清心里,昆虫不只是研究对象,更是牵线搭桥的媒人,也寄托了他对生态环境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何祝清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次在天目山野外考察,一位专攻植物分类的师妹拿着一条竹节虫跑去问他:“这是什么虫子?”后来,这位师妹成为了他的妻子。因昆虫结缘的这对夫妻给他们的儿子取的名字中带一个“蚌”字。“拆开来看是‘虫’字加‘丰’字,不是说希望子承父业,而是虫子多意味植被多,也就说明生态环境好。给儿子取这个名字,算是一种祈愿吧,希望未来生态环境可以改善。”

  作为生物学研究者,何祝清说,判断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的最简单办法就是观察该地虫子的种类,因为只有植多种多样的地方,虫子才会多种多样,鸟类、两爬、兽类等其他脊椎动物也才能拥有足够的食物。

  何祝清透露,今年冬天,他将举办更为大型的昆虫展,展地就在市中心,到时候也希望更多的人有机会去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