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200门生态素养微课程让学生迸发奇思妙想

2018/10/16 10:38:59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选稿:蒋昕婕

  

  水葫芦高发期,面对铺天盖地的水葫芦,除了人工打捞,还有其他办法吗?能不能让黑天鹅来吃掉这些水葫芦,因为水葫芦本身就是黑天鹅最爱的美食之一。在黑天鹅和水葫芦的“较量”中,黑天鹅能否成为治理水葫芦的“新兵”?

  在青浦一中,这样的微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近年来,学校总共开发了近200门生态领域的特色课程,展开了300多个生态领域的研究性课题研究。各种围绕绿色生态的奇思妙想,在学生中迸发。

  

  绿色创新点子难能可贵

  回家路上,孙志超和两位小伙伴看到沿路有废弃的水闸,能否设计发明一个智能水闸?他们来到图书馆,翻阅了水利工程方面的书籍,寻找各种水利设备,希望智能水闸设有传感器,不由人力操控,还能检测水质的PH值。考虑到周边水生植物的存在,智能水闸最好还有升降功能。

  在水务专家曾艳丽看来,智能水闸能科学控制,学生的思路难能可贵,从中也看到了高中生为绿色青浦努力。目前研究还在设计层面,希望能进入实际应用。

  无独有偶,高三学生陈融安设计了一款多功能海豚云梯消防车。此款消防车遇到拥堵时,利用飞机起落架原理四个轮子向上收起并折叠,同时通过活塞使中间两轮升起,抬高车身,消防车得以在车辆的缝隙中穿行。当执行水下救援时,两轮还可转化为螺旋桨,驱动车轮行驶。风力云梯装置,可实现高层建筑的抢险救援。

  “校园楼梯的安全坡度设计”“考场中的电子波屏蔽仪的工作原理”“古人对雨水的合理利用”“古人对生活用水的科学净化”……各种校园生态微课程以及青浦水生态微课程,通过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提升学生生态素养。

  亲近大自然中学以致用

  立足于校园生活,运用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科学解释身边的生态问题,再走进青浦水生态,纵览其自然风貌、生态治理、水乡人文。

  尝试以专业的气象监测设备,收集处理气象数据……在气象局,同学们与气象专家对话交流,研习气象工作在资源开发、风险防范、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作用;在练塘的有机生态农场,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各种农作物,将秧苗带回学校培植,持续跟进水稻生长态势的对比研究;在界泾港的居民区,学生分发“生态素养”宣传资料,与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演示和互动答题活动……在社会参与中,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道德不断提升。

  

  未来的节能校园将是怎样?如何以音控设计网状的彩虹夜光灯?怎样才是更为先进的汽车刹车系统?……学校主动利用高校优质资源,邀请院士、教授来学校开设生态科技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生态视野。探究源于生活,亦服务于生活,同学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践行节能、环保、低碳的生态之美,在上海市未来工程师大赛、创客新星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好成绩。

  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卢宝荣博士看来,以创建生态素质为抓手,对学生进行生态素质培养。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才能做出贡献。

  用生态素养提升教育品质

  午间休息时,六年级学生胡佳颖和小伙伴在校园里对自主学习的生态微课程,在多媒体学习机上进行自我检测。“很喜欢生态课程,社团活动很丰富。”胡佳颖说。

  走进青浦一中,犹如来到一个生态园。校园处处呈现出生机勃然的景象,组成了颇有看点和亮点的生态链。5号教学楼北面,有一个百果园生态系统,是极富特色的生态景观区。园内主要有品种繁多的果树,像桃树、杨梅、枇杷、桑树等,还有各种特色观花赏叶植物。抬头可见楼顶郁郁葱葱的绿色,被同学们誉为“空中花园”,同时也是学生社团——春田社的种植基地。社员们不仅在这里体验农耕劳动的滋味,还要研究不同光照、浇灌、施肥条件下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差异,并形成研究报告。“百树认养”活动中,有的学生忙着浇水锄草,有的记录叶片长势、手绘枝干形态,不断完善观察报告,为校园生态环境优化提出建议。

  创学园、水之韵、如意坪、寻香园、百果园、草木缘等8个园区内各色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绿色校园生态系统,整个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5%。“这里是天然的氧吧,更是同学创学的乐园。”校长冷彩花说,学校提出的校园生态环境、课程体系、行为准则等,在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的同时,用生态的高度提升教育的品质。生态素养培育,从生态到生态教育,再到教育生态,将秉持“青浦实验”精神,在创建特色高中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