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好作业”落幕 学员们充分浸润于传统“精气神”

2018/10/19 13:27:17    来源:青年报    作者:刘昕璐    选稿:蒋昕婕

  

  历时两个多月的2018“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画下圆满的句号。受访者供图

  历时两个多月的2018“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画下圆满句号,最终评出金奖学员10名,银奖学员17名,铜奖学员60名。

  跟着昆曲大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探讨本帮菜的延续与传承,手绘一张红色旅游地图,策划一场古代名画展览,感知身边的中国变化,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今年暑假,由上海教育新闻网主办的2018“中国好作业”公益活动报名学生总数为25019人次,成功提交作业13321篇,活动页面点击数突破100万,官方微信点击数超50万。

  据介绍,在今年的好作业活动中,学生们围绕5大类27道作业题,通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图文实录、创意作品等多种方式分享了自己的作业成果。活动还特别推出“悦·读暑假”主题,邀请市出版协会、市期刊协会两位会长和沪上知名出版社的“掌门人”加盟导师团队,令此次活动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其间,一批中外经典文学形象始终被读者所喜爱着,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至今仍触动和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给予他们成长的精神养分。

  今年的导师队伍中,谷好好、李斌、杨荣3位是十九大代表,他们带领青少年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之精华、实地考察感知身边的中国变化、畅想未来城市发展,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中,市劳动模范协会会长李斌出的题目是《实地考察,感知身边的中国变化》,在他看来,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量子卫星天地一体化实验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中国近些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除此之外,孩子们眼中的中国变化还有着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在学生提交上来的作业中,有家门口新出现的“分类垃圾桶”,有电视机的变迁史、小河的变清史,学生们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以及采访长辈等多种形式记录下了身边的中国变化,纷纷交出了让导师满意的答卷。

  在做家谱、品名画、当大厨等活动中,学员们也充分浸润于传统文化中。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杨光辉不仅为学生们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我家的家谱,我来做”,同时还组织几十名好作业学员走进复旦大学,开展了一场“线装家谱”制作的线下活动。根据题目要求,学生们参照家谱制作材料收集要求,与自己的父母、祖辈交流,收集家中三代成员姓名、家风家训、家庭大事记、家乡历史等资料。“制作家谱是孩子们了解中华古籍文化的一个窗口,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杨光辉导师认为,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一本家谱,它是对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思考。在体验活动中,来自杨浦区的初中生小王做得兴味十足,他说:“做家谱不仅好玩,还有意义,能使我们不忘前人,把美好的东西留在心里、传给后代。”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代表传承人、上海老饭店“掌门人”任德峰给孩子们出了一道“有滋有味”的题——做一道“八宝辣酱”,受到“吃货”们的一致欢迎。这道题需要同学们寻访传统本帮菜,用自己喜欢的食材做一道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八宝辣酱”。这道看似普通的本帮菜,里面的营养学知识可不少,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大家无数的美好记忆。对于平日“十指不沾阳春水,埋头只读圣贤书”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来说,做菜这件事还是充满挑战的,但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对这道题格外上心,纷纷拿起锅铲,过了一把“大厨瘾”,提交的成品照片也是卖相颇好,令人垂涎。

  据悉,六年来,在社会各界专业、敬业、热情的导师“助攻”下,中国好作业活动收获了数万份各具精彩的优秀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