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时代怎样避免“童年永驻”

2018/10/23 13:49:2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朱军    选稿:蒋昕婕

  当今世界,人们似乎正面临“经验的毁灭”——日常生活不再构成经验的原始材料。与之相对应,网络游戏世界中,“永驻的童年”现象愈演愈烈。

  曾几何时,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个主要标志。随着城市化的扩张,人们日益远离大地星辰、春夏秋冬、虫鸣鸟叫、朝花夕拾。大众传媒和网络游戏充当了获取经验的主要场所,甚至是唯一场所。

  经验的空洞化,让网络游戏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填充物。特别是,从80后热衷的俄罗斯方块、小飞机、魂斗罗、像素游戏,到如今的王者荣耀等手游,游戏俨然进化到“随机应变”的智能化境界。同时,网络游戏的沉迷群体正从男性向女性、大中学生向小学生快速扩张。

  由此,网络游戏包裹下的虚拟经验构成人们体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这一经验的填充行为又反过来强化游戏的霸权,并进一步诱导游戏的进化,沉溺其间的生命经验将日益变得稀薄。新时代,如何让游戏为人类的自由与心灵重建服务,也许是自我救赎的关键所在。

  其一,技术研发者的伦理问题。网络游戏的问题不在“剧本”本身,而在于“附加内容”。附加内容容易诱发道德问题。技术设计者负责“撰写剧本”,但他们到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法规教化、道德教化与技术教化有何不同?

  其二,“自治”与“反对自治”问题。自治权往往被认为是现代人权的基础,自治权赋予人们选择遵从或者不遵从的权利。问题在于,“防游戏沉迷”与“禁止吸烟”的宣传和公共教育一样,其真实效力有多大?这一点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拥有更多自治权,但自治权的滥用反而会伤害自身发展。

  其三,“数字身份”问题。现实世界中,留守儿童是“身份鸿沟”的受害者,网络游戏则让其获得虚幻的平等、自信乃至幸福感。但虚幻的满足感,实质上可能进一步固化其现实身份,拖延乃至恶化问题的解决。因此,对待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日常生活的关爱、扶持与督促,需要科学与人文的密切合作。

  总之,游戏可求新,伦理应守旧。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对道德、伦理、规则乃至文明的传承与坚守,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